隘頭村開展森林防火演練。(同安區應急管理局 供圖)
山邊社區應急綜治隊開展應急技能培訓。(海滄區應急管理局 供圖)
翔安區安全文化示範館。(市應急管理局 供圖)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紮實,堅如磐石。
作為應急“最小單元”,如何打通應急管理“最後一公里”,最大限度實現“救早、救小、救初期”,推動基層應急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成為擺在應急管理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哪有短板,哪就是改革發展的主攻方向。我市探索基層應急管理新路徑,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切實提高基層應急處置水平。近日,記者走進海滄、同安、翔安應急管理部門採訪,從一個側面了解、印證了基層應急管理的新成效。
城中村應急管理
“貼身”守護百姓生命財産安全
35歲的黃佳輝原來是貨車司機,現在他有一個新身份——山邊社區應急綜治隊的班長。
山邊社區是海滄區東孚街道唯一的城中村,轄區內擁有300多家企業,社區人口和出租房分佈密集,安全防範難題也隨之顯現。自2023年9月成立以來,山邊社區應急綜治隊承擔起應急管理、消防安全、社會治安、交通勸導等四項職能,“貼身”守護百姓生命財産安全。
走街串巷排查隱患,是黃佳輝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近日,他在東坂村坂南路排查時,發現一個“三合一”場所——“這裡既生産又經營,還住人,存在很大的消防安全隱患。”他提醒商家盡快整改,並將這一隱患及時上報。
在應急綜治隊,記者看到,各類應急救援物資分類擺放、整齊有序。隊務實行準軍事化管理模式,備勤人員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遇有突發情況,可以即時響應。“我們嚴格遵守消防‘135’響應機制——1分鐘接警響應啟動,3分鐘到場撲救,5分鐘協同作戰。”説起響應速度,黃佳輝信心十足。
今年元宵節,應急綜治隊隊員全員出動,開展夜間加強巡邏。在東坂路口,隊員發現有村民燃燒雜草遺留火堆,及時將火堆撲滅。火星雖小,但危險性大,風一吹,落在可燃物上,很容易引發火災。
2月29日,海滄區東孚鎮恒浩工業園廠房2樓煙囪着火,應急綜治隊出動7名隊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我們在現場鋪設水帶,讓消防員盡量減少體能消耗。”黃佳輝告訴記者,應急綜治隊成立以來,已參與協助撲滅一級初級火災10起。
有了應急綜治隊後,社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車輛亂停放現象少了,電動車飛線充電沒了,安全隱患大幅度減少了。70歲的村民林萬花每次鍛煉身體時,都要過來跟隊員打聲招呼,她説:“有了應急綜治隊,社區環境越來越好,我們住得也安心踏實。”
海滄區共有10個城中村,分佈有小餐館、小作坊、小商超等“九小場所”6000余家,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近6.5萬輛,尤其是自建出租房有7000余棟,應急管理、消防安全和社會治理難度大。
海滄區應急管理局應急救援科負責人蔡景山告訴記者,海滄區城中村應急綜治隊是平安巡防隊的“升級版”,按照“應急牽頭、部門指導、街道管理、村居使用”原則創新組建而成,具有“常態化、專業化、年輕化”特點。“作為一支基層常備的應急力量,城中村應急綜治隊打通基層應急工作‘最後一公里’,截至今年3月初,隊伍共參與撲滅各類火情60起,應急出警88次,消防巡查排查3703次,社會治安巡邏2262次,基層應急管理和社會治理作用發揮明顯。”
記者從市應急管理局了解到,廈門着力建成直達基層防汛責任人的預警“叫應”機制、災害事故現場應急響應處置機制、最小出動單元應急響應工作機制,研究制定《廈門市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工作指引》,不斷夯實基層應急管理基礎。
鄉村應急管理
開展“十個有”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
鄉村應急管理是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的重要內容,對維護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市應急管理局積極開展全市鄉村應急管理能力提升試點村建設,同安區汀溪鎮隘頭村是廈門市第一批試點村。
隘頭村地處同安汀溪鎮“南大門”,面積2.8平方公里,當前正着力打造集溫泉保健、休閒觀光、文化探索為一體的鄉村振興建設品牌。
走進隘頭村黨群活動中心,迎面出現在記者眼前的,便是一張巨大的隘頭村災害風險與緊急疏散圖。危房、泄洪防範點、防火防範點、脆弱人群等在圖上一目了然,10個避難場所地點、面積、可避難人數清清楚楚。
隘頭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兵華告訴記者,有鄉村災害風險地圖、有事故隱患清單和脆弱人群清單、有預警信息發布渠道、有綜合應急隊伍、有符合建設要求的微型消防站……隘頭村已高標準實現了“十個有”的鄉村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目標。
“在鄉村,如果發生災害事件,被動等待外部力量救援,小事故容易演變成大災害,小損失擴大成大損失。”劉兵華説。為此,隘頭村通過成立鄉村應急管理領導組織,整合各類應急處置隊伍、製作災害風險地圖等“十個有”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使鄉村基層最末端也有了應急管理組織、隊伍、場所、物資、宣傳陣地,鄉村振興安全發展基礎更牢固更有保障。
如今,隘頭村已構建起隘頭村網格化隱患排查機制,實施網格化動態管理覆蓋率100%,特別是在房屋安全、防汛防&、電氣火災隱患治理、電動自行車管理等方面重點突破,提出具體措施,進行分類治理,成效明顯。村裏可快速調動的應急救援力量達50多人,能在最快時間內集結完畢。
溫泉綜合開發是隘頭村一張亮眼名片。30多戶村民把自家改造成溫泉民宿,每逢周末、節假日,客房供不應求。“我們提供防火、防溺水等安全生産管理與服務,服務特色産業。”劉兵華介紹。
“鄉村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最後一公里’,也是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最先一公里’。”同安區是全市面積最大的行政區,有144個村(社區),其中鄉村72個,佔比50%。同安區應急管理局應急科負責人莫文華告訴記者,鄉村具有自然災害易發、基礎設施抗災設防能力弱、群眾安全應急意識不足等特點,針對短板,要進一步理順治理體制、完善工作機制、統籌整合資源、加大保障力度、強化宣傳培訓演練。下一步,同安區將在隘頭村試點基礎上,結合城中村現代化治理、文明創建、綜合減災示範創建,持續推進鄉村、社區以及鎮街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提升,進一步築牢全區高質量發展安全基礎。
安全宣傳
從“説教式”到“體驗式”
安全生産是一項系統工程,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做到防微杜漸、防患未然,確保安全生産。
翔安市政集團有限公司始終將員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注重員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訓,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技能水平。負責公司安全生産工作的朱玉傑介紹,公司結合自身特點以及實際情況制定應急預案,每月安排消防演練,邀請專家到場指導,新員工入職前統一安排培訓。
在廈門雙十中學翔安附屬學校,有一個特別的“打卡點”——翔安區安全文化示範館,這裡是翔安區應急安全宣傳教育的新興傳播陣地。
上周,記者來到安全文化示範館,實地感受高科技體驗式安全宣傳教育。
在6D影院,隨着影片的播放,上升、下墜、震動,可以沉浸式體驗各種自然災害發生動態場景;在智能心肺復蘇體驗區,伴隨操作,系統及時提醒指導“位置偏上”“力度過小”;在煙霧逃生通道匍匐前行時,如果觸碰紅色激光線則觸發語音警告;汽車玻璃逃生,原來不只是四角錘破,還需“最後一錘”……
翔安區應急管理局四級主任科員溫全勝介紹,該館是翔安“五個一百”公共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和為民辦實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依託廈門雙十中學翔安附屬學校建設,佔地約550平方米,共設置防災減災、公共安全、校園特色、應急救援等四大模塊體驗展區,共20個體驗展項。自2023年12月開館以來,已有2000余名師生參觀體驗。
“整個體驗過程就像在游戲當中,真實感很強,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盡量避免安全事故帶來的傷害,從中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廈門雙十中學翔安附屬學校學生林昌聖在體驗後這樣説。
與此同時,翔安區應急管理局還在巷北工業區建了一個安全文化公園。這是面向社會開放的一個場館,市民可以學習到安全常識。“安全生産重在預防。”溫全勝説,“只有讓群眾熟悉安全常識,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大家的生産生活才能更加平安穩定。”
翔安區體驗館建設的“6D”影院為全省唯一,同安區定制的防滑瓷磚戶外飛行棋為全省首創……在我市,安全宣傳早已從“説教式”走向“體驗式”。記者從市應急管理局了解到,全市至今已建設了20個安全文化公園,每個公園內設避災示範點、物資儲備站、微型消防站和宣教大屏、安全體驗産品,為市民群眾提供寓教於樂的安全文化體驗,同時還建成了10個直升機起降點;建成國內領先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參觀人數約70萬人次;每年開展“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和6月份“安全生産月”等主題宣傳活動,全面營造“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良好氛圍。(記者 劉艷 通訊員 陳月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