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鄉村行·看振興丨黃溪坑村吃上了“生態飯”-新華網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線上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互動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資訊

鄉村行·看振興丨黃溪坑村吃上了“生態飯”

2024-02-08 20:01:30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高橋鎮黃溪坑村,過去家家戶戶都靠養豬致富,巔峰時期,村中有60余座豬圈,養了12000多頭豬。

  彼時黃溪坑,蒼蠅亂飛,窗戶不敢開,洗凈的碗要倒扣放著;穿村而過的曲洋溪裏有豬糞、垃圾,溪水如墨汁一般……除了豬販子,幾乎沒有人想走進黃溪坑,村民雖然大多家境殷實,但外面的姑娘卻不願意嫁過來。“腰包鼓了,日子反倒不好過。”糟糕的環境讓黃溪坑人痛苦不堪。

  近年來,黃溪坑村經歷蛻變,成為三明市區群眾“近郊遊”的熱門地方,2023年全村實現旅遊收入340多萬元,接待遊客近6萬人次。

  幹凈整潔的黃溪坑村雪後村景。無人機照片(張淩欣 攝 )

  2020年,沙縣區被列為全國新一批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地區之一,沙縣區在城鎮規劃控制區外的159個行政村分批開展了“宅改”試點,大力推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閒置農房盤活利用等措施。

  “黃溪坑村的變化也是從那時開始的。”高橋鎮人大主席鄧盛梁回憶道,乘著“宅改”的東風,黃溪坑加緊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拆除村中豬圈、加工用房等附屬設施,整理村道,疏通河道,消滅了困擾村子多年的環境“頑疾”。

  豬圈拆了,豬不養了,黃溪坑該怎麼謀發展?黃溪坑村黨支部書記鄧玉勇把目光投向了日漸清澈的曲洋溪和茂密的森林。在熱烈商議後,村兩委班子為黃溪坑制定了發展鄉村旅遊的規劃。

  適逢2021年春節,黃溪坑在外發展的鄉賢回家過年,無不驚訝于村裏的變化。聽説村裏有了新的發展規劃,13位鄉賢決定留在家鄉,出錢、出力支援村子發展,“村裏環境整治都做得成,那我們搞旅遊的事也做得成!”

  青山綠水中的黃溪坑村。(陳光銓 攝)

  同年11月,黃溪坑村成立了曲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投資近1000萬元用于曲洋森林公園一期工程建設,村集體又統一流轉20多處閒置房屋,交給公司規劃打造民宿、農家主題小院等。

  2023年春節,曲洋森林公園開始試運營,受歡迎程度超出想像,遊客的小轎車從森林公園大門口一直排到了村道上。“本以為能有人來就算不錯了,沒想到春節期間就接待了近1萬名遊客。”鄧玉勇説。

  通過廣泛收集遊客意見,黃溪坑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又有了新思路:環境要持續抓,村子原汁原味的風貌也要保留。去年以來,黃溪坑對全村房屋進行了修繕整治,不改木屋竹籬,新添白墻黛瓦,村貌更清爽,“村味”更地道,受到遊客好評。

  村民黃登倆拆了豬圈搞起了農家土菜館,在土灶木桌上做起了“農家菜”,去年單靠賣土菜這一項,就添了2萬多元收入。“遊客很喜歡到這種‘土屋’裏面吃土菜!”黃登倆興奮地説。

  黃溪坑村一隅。村中屋舍經整治修繕變得古色古香。新華社記者李昊澤 攝

  同時,“宅改”時村裏成立的3個村民理事會繼續發揮著作用,村民按居住片區劃分,自覺維護起各自片區的環境衛生,理事會間“比學趕超”誰也不願落後。不知不覺中,黃溪坑人將維護村容環境當作“家事”。

  最近,鄧玉勇請來三明市農科院的專家到黃溪坑實地考察評估,準備利用村裏生態林發展林下經濟,打造“蘭花谷”種植蘭花,既能賣苗又能引客。(記者李昊澤、林凱)

[責任編輯:劉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