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傳承文脈 古街重生——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紀實-新華網
作為莆田歷史文化名城核心組成部分,重修開街的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濃縮著城市發展的遠見,也擔負著魅力故鄉的重塑與文化復興的街區探索任務。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線上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互動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資訊

傳承文脈 古街重生——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紀實

2023-12-27 20:00:00 來源: 福建日報
字體:

  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航拍。陳曉威 攝

  2022年5月20日中午,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修繕項目施工現場一片歡騰,根據文獻記載,循著世代居民的記憶,大家苦尋了三個月的祿井終于重映天光。

  古今同源、與人皆壽的不僅是昨日的甘泉,更是由此滋養出的“海濱鄒魯 文化名邦”。

  1040年前的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興化軍治置莆田縣,始築興化軍城,在此勾勒古城中心脈絡雛形。今年10月,莆田獲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為莆田歷史文化名城核心組成部分,重修開街的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濃縮著城市發展的遠見,也擔負著魅力故鄉的重塑與文化復興的街區探索任務;12月,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接連入選“省級旅遊休閒街區”“旅遊新業態創新發展典型案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等榮譽名單,驚艷出圈。

  從古城到新城,從古街到新街這一章節,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刻畫下了哪些精彩內容?

  把脈古城根與魂

  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格局、特色建築及遺存的文化資源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以及別致的美感。

  這裏的“子城譙樓+十字街”格局,是宋代子城典型代表和古代中國農耕文明時期城市的傑出代表區域;

  這裏曾走出北宋尚書左仆射陳靖、南宋名相陳俊卿、明朝戶部尚書陳經邦、清朝陜甘總督林揚祖等260多名進士、2名一品官、8名二品官、14名三品官……鼎盛的科第也帶動了興化軍城築建府第的熱潮,推動了書香門第聚居密度;

  這裏有莆陽最為典型的代表性裏社,是街巷文化、裏弄文化、家族文化的代表場所,是古代城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

  古往今來,隨著時代更疊,城市更新速度加快,處于城中心的古街呈現出老舊商住雜亂混居,傳統行業和新業態崛起間的割裂狀態。

  “街區存有從宋代到明清民國各個時期的建築瑰寶,各級文物保護18處、歷史建築14處,各具時代特點,寄托世代鄉愁,修復古街,是莆田人對古城的一種向往,也是一種念想。”莆田文史專家柯鳳梅説。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強調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産。”莆田市荔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素銀表示,在這個背景下探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傳承的成功路徑將是新時期引導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提升城市品質、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抓手。

  2018年2月,莆田市委、市政府印發《莆田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伴隨著莆田城市更新與面向未來的文化遺産保護具體方案落地,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修繕成為“申名”工作的關鍵節點。

  城市更新,規劃先行。街區保護與修復設計工作落在福建理工大學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副院長嚴龍華團隊上。嚴龍華介紹,作為古城保護與更新的示范區,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重在修繕保護與城市更新相結合、民生改善與街區活化相促進,以“文化+旅遊+傳承”定位,塑造街區作為城市核心區的“歷史文化金名片”,培育具有歷史文化內涵和城市活力的核心區,協調街、巷、路、坊業態,存續千年繁華圖景。

  規劃修繕章與法

  如何在保護修繕方法論中展現莆田精神,講好莆田故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團制定了一套“點線面”相結合的指導實施技術方案。

  點上入手,規劃專家團隊對莆田傳統建築式樣和構造做法進行分析,形成整治引導示意圖,確保保護修繕能傳承莆田傳統匠作技藝,修繕效果不變形、不走樣;線上選取部分重點歷史街巷進行具體的修繕設計指引,提出街道鋪裝與家具小品指引、廣告店招與街道立面色彩指引;面上將街區細分為若幹個保護更新單元,每個單元繪制“保護圖則”和“更新圖則”,把各類保護要素匯總成“一張總圖”的同時,在更新中做好歷史文化傳承的規劃措施。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城市規劃師陳雙辰團隊進一步思考:儀式聯盟活動和宮廟維護為代表的自組織運作模式能否用于街區保護更新的“自組織”?政府行為在街區保護與更新中能否實現自上而下的保護轉移,進而促成基層社會的“自治化與自發性”保護傾向?

  經過認真梳理和充分論證,綜合街區是“城”的所在,宮廟較少,現代化更新建設較多,商業區位和城市經濟效益顯著的特點,創新性提出實施以“政府統籌、整體運作”為主,以“政企合作、市場運營”為輔,兼顧“政府支援,居民參與”的街區保護更新實施組織模式。

  遵循“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工作法,在充分徵求街區內廣大房屋産權人意見的基礎上,街區採取三種修繕模式進行房屋騰退工作:一是政府全額出資修繕,向房屋産權人租賃15年的房屋經營使用權;二是産權人自行出資修繕,由房屋産權人委託街區中標單位統一進行修繕;三是政府出資收購産權,採取貨幣補償方式進行徵收,推進房屋騰退工作。其中,70%的群眾選擇第一種方案,選擇後兩種方案的各佔15%。

  2019年11月“街區修繕及配套基礎設施提升工程”通過項目立項,項目採用EPC模式進行發包,總投資約3.2億元,建設工期三年。

  根據《莆田市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街區保護規劃的范圍為東起北大北街,南至河濱路與東大路,西至勝利街與梅峰山山體西側,北至興安路、小西湖及元妙觀三清殿以北一帶,總面積為61.71公頃。

  2020年3月,修繕項目第一期正式啟動,一期工程包括廟前、坊巷、後街、衙後、縣巷、大路6條古街沿街540間商鋪外立面、屋頂的整體修繕、室內的粗裝修、相關水電的接駁以及部分主體結構加固,共計修繕改造建築面積28733.66平方米。

  秉承匠人心與藝

  街區以“修舊如舊”原則,按照原形制、原風貌、原材料、原工藝“四原則”和拆、改、留、提、立“五步曲”進行修繕。

  科學拆除違建、不協調建築是第一步。“考慮到要兼顧商業營業,項目採用分段式修繕方式,用廟前街和坊巷的六到八坎門店做試驗段,對營造樣式、建築材料、工藝流程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測試。”荔城區政協主席、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指揮部指揮長鄭佔林介紹,從設計圖到施工,十分考驗現場“修什麼、怎麼修、拆什麼和拆完了以後接著做什麼”的應對能力。

  為此,指揮部組織相關部門及專家團隊編制完成《莆田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技術導則》,邀請陳文忠、肖亞生、柯鳳梅等本地專家每周兩次對主要節點的設計方案、材料選擇進行嚴格把關,並現場把脈修繕工藝、修繕品質等。

  同時,組織本地老工匠、老手藝人將原建築內具有歷史資訊價值的可利用的老物件、舊磚瓦、老木架按照建築編號分類整理,進行清理、修補、防腐,確保材料性能,盡量做到原物原用,並充分運用墩接、打牮撥正等傳統工藝進行古法修復,保存其真。外觀方面在保留原有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對房屋立面外觀做舊處理,對每條街巷裏的木構建築採用清水做法,不上色,自然呈現時間的銹蝕感;鋪面門板採用折疊門、插板門兩種樣式;地面採用紅色的鬥底磚或六角地磚、四角地磚,體現莆陽特色和濃重歷史感。

  在營造裏的文化表達上,街區也深藏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情懷。

  古時,興化府曾是聞名的“牌坊之鄉”,鼎盛時,近百條的小巷小街曾經屹立著二三百座牌坊。此次古街修繕中,街區對原有的舊牌坊進行全面改造,新立“文獻名邦”“壺蘭雄邑”“仆射坊”“朱紫坊”四大名牌坊。

  “從設計、施工到安裝,四個牌坊項目組花了一年多時間。”街區設計組成員、莆田市規劃建築研究學院高級建築師楊海鷹介紹,僅一份“仆射坊”的圖紙設計,就經過10余輪專家論證及優化。四座牌坊共分三輪完成,每個牌坊都有不同主題,對應著科舉文化、莆田二十四景、歷史典故等歷史人文風貌,從位置、形制、內容選擇、設計稿到石料選定,專家團都要反覆論證。

  “無論是保護修繕工程還是更新改造工程,每一個決策都要慎之又慎,是細節的地方,也可能是大局。”鄭佔林説。

  在場景化打造下,如今街區裏的牌坊、古井、浮雕、銅雕等人文景觀,處處透著莆田歷史文化的傳承。

  改造提升水與電

  歷史文化街區往往具有建設年代早、建築連片、人口密度大、通道狹窄等特點,同時伴隨著建築耐火等級低的安全隱患。如何擰緊街區安全閥?

  “街區修繕前沿街店面入戶電纜、網絡線路等基本沿屋面檐口隨意布設,電纜雜亂無章,電錶挂設隨意,不僅影響美觀也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中建海峽莆田市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改造工程現場負責人陳愛明介紹,本次改造過程中針對管網進行專項設計,對街區內的電纜、通信設備、電力設施等進行整體提升,如強弱電管道採取設置管溝的方式,將原有的“蜘蛛網”線纜全部下地,並根據業態運營的要求,將沿街店面線纜全部採用三相設計確保商業用電需求,避免後期增容改造;在每條街設置集中電錶、集中水表並進行建築裝飾;對雨污管道實行能用盡用,局部調整重新施工。

  古建築修繕一般為既有建築的提升改造,建築主體之間空間尺寸基本固定,無法完全參照國家標準進行設計,如何既要滿足消防核驗要求又要達到風貌協調,成為困擾施工組一年多的難題。

  經過多方考察和學習,街區請到福州市規劃設計院專家,最終找到了解決方案——對消防、噴淋係統的主管全部採取從房間地面以下走,從而解決了管道按照常規走屋頂的方式對建築風貌的破壞及木結構房屋受力不足的問題。

  “消防電部分我們採取超前設計,引入城市智慧消防係統,並設置自動噴淋設備,安裝自動報警閥組等,大量減少線纜敷設。”福州市規劃設計院專家李淩峰介紹,在消防中控室還可以監測整片街區的消防安全指數,通過“人工管理+數字監測”盯梢,做到人防與技防的雙重保險。

  針對沿街建築空間狹小,使用面積小的情況,採用室內消火栓“內栓外移”的方式,提升空間使用率,同時對外移的消火栓的裝飾進行專項設計,確保街區風貌協調。此外,對防火分區間距較小的部位,還通過在檐口設置噴霧、屋面噴涂防火涂料、墻面洞口採取安裝防火門窗的措施,最大限度提高防火等級。

  今年6月,荔城區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消防救援站舉行揭牌入駐儀式,進一步打造5分鐘消防救援圈,形成消防救援力量就在群眾身邊的新格局。

  2022年10月1日,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正式開街。“整個保護修繕項目剛好遇疫情,但還是比預計工期提前5個月完成。”莆田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林遠端表示,順利開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成果。

  共用煙火與浪漫

  如今,鄭佔林一有空就會到街區走走,居民或商戶看到他,都會主動拉著他聊聊街區的變化。

  “以前我到古街修繕現場,施工組都怕見到我,我會揪毛病,就像班主任檢查作業。三年前施工組的‘怕’就是為了現在大家的愛。”鄭佔林回憶説,當初街區缺少水的靈動,他們特意打造了一個水榭小景,請園林專家王福興購置符合街區風貌的樹木,見縫插綠培綠植,打造出一個更加生態美觀的休閒環境。

  “文化要傳承、鄉愁要留住、業態要活躍,一期工程基本實現了前兩個目標。”鄭佔林稱,傳好修繕這一棒後,街區終是要交還給大家。

  “復活”後的古街如何融入現代生活?在原汁原味保護的基礎上,盤活古跡,讓它們繼續為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發揮作用,成為保護修繕後半篇文章中更深層次的課題。

  融,意味著“見屋還要見人”。當前,讓歷史文化街區融入現代生活,延續其原有生活功能,保留老街古巷、市民市井的煙火氣息——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街區不僅能吃到天久王熗肉、豆漿炒、扁食等莆田老字號老店鋪風味,還能看到背街裏巷的本地居民原本的生活形態。”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發展中心負責人黃金梅説,居住在其中的人是活態文化的一部分,讓他們更安居樂業才是保護初衷。

  在新生活方式和新消費內容的推動下,各種新的餐廳、咖啡店、小酒吧、文化空間在街區中不斷萌芽,為老街注入全新的活力,也流淌出新的文化藝術氣質。

  今年4月,央視一套《非遺裏的中國(福建篇)》以“創新”二字為題眼,走進非遺技藝薈萃的興化古街,展現莆田木雕、錯金銀、仙作古典家具等傳統技藝與現代工藝的創新融合,莆仙戲、舞龍弄九鯉等傳統形態與現代創意的藝術表達,迅速讓街區破圈。

  “五一”期間,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推出“莆陽百工坊”非遺一條街,涵蓋20多個非遺品牌館,並舉辦非遺街市文化長卷、非遺研學等多場活動,吸引全國各地遊客紛紛打卡,遊客量突破26萬人次。

  “無論是保護修繕還是‘非遺+’業態的打造,街區都才剛起步,城市更新永遠在路上,未來街區業態還要持續探索實踐,在多個環節創新舉措,著力打造莆田文旅新名片”林素銀説。(記者 林愛玲 通訊員 朱崇飛)

  專家現場指導修繕過程。(資料圖片)

  莆仙戲中的狀元遊街穿行古街牌坊間。朱崇飛 攝

  街區上演非遺項目舞龍弄九鯉。朱崇飛 攝

  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航拍。(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連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