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陽電廠鳥瞰圖
核心提示
自2022年4月,全球首個零碳産業園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建成投産以來,零碳産業園備受關注,全國各地涌現出一批新建或改建的零碳概念工業園,零碳綠色轉型進入實操階段。
零碳工業園區,一般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直接或間接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技術、交易等方式抵消,實現零碳排放的園區。“雙碳”目標下,高碳排工業園區的低碳轉型迫在眉睫。為此,漳州市龍海區圍繞兩大核心能源,在我省率先試水零碳産業園建設,打造全國僅有的同時具備冷、熱能源的産業園,推動工業生産低碳化轉型。
冷熱雙能並進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龍海隆教鄉的華陽電廠,只見7&發電機組氣勢恢宏地矗立在隆教海灣。
素有“海峽明珠”美譽的華陽電廠,曾是亞洲第二大燃煤火力發電廠。為了實現節能減排,華陽電廠採用先進高效的燃煤發電技術——超臨界燃煤技術,通過燃煤把水加熱成水蒸氣,再用水蒸氣衝轉汽輪機帶動發電,實現超低排放。
“華陽電廠每小時能産生14000噸蒸汽,可為企業提供電能和熱能。”龍海經濟開發區副書記楊志藝説,根據後端企業的蒸汽需求,他們可以對7&發電機組逐個進行熱電聯産改造,有序生産中低壓潔凈蒸汽,為企業提供穩定的熱能。
在距離華陽電廠僅3公里的漳州LNG接收站內,工人們正在全力推進工程項目建設。據楊志藝介紹,該接收站是省重點項目,也是全省第二個LNG接收站,投資概算71億元,分兩期建設,總建設規模為每年600萬噸天然氣。其中,一期項目規劃建設三座16萬立方米儲罐,規劃年吞吐量300萬噸,目前1號和2號儲罐已經完工,3號儲罐預計今年年底實現主體完工。
“LNG接收站全面投産後每年可産生近14億千瓦時的余冷,若能將這些冷能進行回收再利用,就能助力企業減排降碳。”楊志藝説,依託華陽電廠的熱能源和LNG接收站的冷能源,龍海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規劃建設24000畝的零碳産業園。
在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級高工徐文東看來,目前,工業園區的碳排放核算、碳足跡追蹤等相應的標準規範尚未全國統一,社會對零碳工業園也存在一些認識誤區,比如將零碳排放的範圍僅僅局限在工業園內,要求工業園區的碳排放量絕對為零。事實上,這種範圍的界定應該是開放式的。譬如國內一些零碳企業,就是通過購買碳指標,在其他地方種樹來抵消廠區內産生的碳排放量。
那麼龍海區的“零碳園區”要怎麼建?2022年,龍海編制了《漳州市“零碳”産業園發展規劃及開發策劃》,提出園區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定位,即打造以綜合能源應用體系為基礎,以天然氣多元利用、冷能梯次利用、功能食品及合成生物為重點的“1+3”綜合能源及衍生産業體系。
與此同時,龍海圍繞這一目標展開了緊鑼密鼓的招商。在近期舉行的漳州市長三角地區招商引資推介會上,龍海零碳産業園集中簽約了12個項目,總投資123.75億元,項目涵蓋零碳冷能産業園、深海裝備養殖、冷能梯次利用、冷鏈倉儲、食品加工及總部等多個産業領域。其中,30億元以上項目2個。
減排降碳在望
“這是我們公司的首個項目,在考察多個地方後,我們與龍海一拍即合,決定落戶於此。”廣東廣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雙碳”戰略時代背景下成立的公司,專注LNG冷能回收領域。看重龍海的冷能資源和食品産業優勢,2023年9月,該公司與龍海簽訂了投資合同書,決定在零碳産業園內建設廣大零碳冷能産業園項目。
據該項目負責人肖麗婧介紹,項目目前正在進行方案設計,計劃於2024年中動工建設。該項目主要建設綜合供能站、制冰廠、食品加工廠房和冷庫等。其中,綜合供能站是零碳冷能産業園的核心,它將使用二氧化碳作為主循環冷媒,對LNG的冷能進行回收再利用。
LNG是天然氣經過凈化處理、降溫至約-162℃時形成的液體。1噸LNG在9MPa下氣化,可釋放相當於約330千瓦時電力産生的冷能。也就是説,漳州LNG接收站全面投産後,每年可産生的余冷相當於近14億千瓦時電力産生的冷能。
目前,我國已投産運行的LNG接收站大多以海水作為加熱介質,通過引進高溫海水為LNG氣化提供熱源,處理後的低溫海水再向外排出。這樣不僅讓大部分冷能被直接浪費,還可能對海洋生物多樣性造成一定影響。
要將這些冷能進行回收再利用,助力減排降碳,就需要引進技術先進的綜合供能站。“我們將在毗鄰LNG接收站的區域建設綜合供能站,將LNG的冷量傳遞給冷媒,輸送給下游企業使用。”肖麗婧&&,二氧化碳作為冷媒具有無毒、不易燃、化學性質穩定的特點,是一種環保製冷劑,符合零碳産業園的設想。借助冷媒,將該LNG接收站産生的余冷回收再利用,可實現約41.7萬噸/年的節碳效益。而對於下游企業來説,用LNG冷能替代電力製冷,能節省一半的能源成本。
徐文東認為,龍海零碳産業園的發展具備冷熱能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成熟的食品加工産業優勢等。但是,僅僅依靠LNG接收站的余冷量,傳輸距離會受到限制,能支撐的産業體量也有限。産業園區可以將産業鏈延伸到果蔬加工、肉類加工等不需要大量使用冷能的上游企業,進一步做大産業蛋糕。
楊志藝&&,他們將搶抓中菲“兩國雙園”建設機遇,精準繪製招商譜係,依託重大項目延伸産業鏈條,着力建鏈、補鏈、穩鏈、強鏈,培育高能級産業集群,促進區域産業結構優化調整,持續提升産業園品牌影響力。(記者 黃小英 通訊員 藍毅輝 周志榮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