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起嘍!紅火嘍!”近日,周寧縣浦源鎮萌源村月山古龍窯的制硋作坊又一次點燃窯火,萌源制硋世家第七代傳人肖家漲雖年近七旬,吶喊聲依然鏗鏘有力。肖家漲的兒子肖永燦,接力將腳下的木柴塞進窯膛,火焰升騰,窯內溫度超過1000攝氏度……
硋是介於陶與瓷之間的黑瓷。密封狀態下的硋器,可以保留適度的透氣性,是釀酒、腌菜、儲藏酒和茶最適合的器皿,是中國南方人家常見的生活器物。
周寧制硋業始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今將近200年歷史。周寧傳統制硋技藝於2021年被列為寧德市第七批市級非遺項目。
肖永燦是萌源制硋世家的第八代傳人,原在上海做建材生意,對制硋技藝有着獨特情愫的他,10多年前選擇返鄉學習傳承制硋技藝,和父親一起提升硋製品的內涵。
轉動笨重的陶車,讓原本“蜷”成一團的泥土在雙手中“站立”起來,硋底、硋身、硋口慢慢成型。塑成型的硋需先晾兩天,用小木板反復敲打修整,讓表面光滑,同時去除黏土中的氣泡。接着用木板打上花紋,再晾上三五天,等幹透了方能上釉,最後裝窯燒制。在36小時的燒制過程中,肖永燦要不斷“觀火”添柴。判斷窯溫很關鍵,稍不留神,火候掌控不好,窯內三四千件硋器就會功虧一簣。
“制硋技藝是家族傳下來的,老一輩優秀的東西需要我們傳承創新。”肖永燦説。
原本較為粗糙的工藝,肖永燦將其精細化,生産出花紋美麗、釉彩生光、品種多樣的硋器,推出創新的茶具、洗磨盤及鯉魚等形狀的紙鎮、席鎮等作品。老手藝在肖永燦的手裏玩出了新花樣,觀賞性和實用性兼具。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硋器的質樸與美好,現在陸續有上海、廣東等地的顧客上門定制。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手工制硋技藝感興趣,利用周末、節假日前來學習。肖氏父子十分樂意開展教學。
“我們正在籌劃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項目‘手工制硋展示體驗館’,讓更多的人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感受傳統制硋技藝,也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更好傳承。”肖永燦介紹。
近年來,周寧縣積極用好用活歷史及文化遺産,編制“十四五”文體旅游專項規劃,&&《關於創建全域生態旅游示範縣工作方案》,多類別多層面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名片。肖氏父子多次受邀參加省內外舉辦的各類旅游推介活動,現場教授陶藝技藝和展示宣傳硋製品,促使萌源村手工制硋技藝再度紅火。(記者 林輝 通訊員 劉志瑋 葉曉暉 周梓泓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