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閩寧協作第二十七次聯席會議在福州召開。
自1996年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對口協作關係以來,聯席會議每年在福州與銀川輪流召開。通過聯席會議,兩省區及時總結交流幫扶經驗,研究解決幫扶重大問題,協商制定幫扶舉措,確保對口扶貧協作年年有新舉措,年年有新成效。
2021年在福州召開的閩寧協作第二十五次聯席會議提出,加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謀劃和對接落實閩寧協作新內容,推動兩省區協作事業邁上新征程、再上新&階。
過去兩年裏,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從脫貧攻堅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站在新的起點,福建與寧夏,這對從脫貧攻堅階段攜手走來的老朋友,依然堅定地站在一起,不斷拓展協作深度,創新協作方式,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舞&上奮力譜寫閩寧協作新篇章,打造閩寧協作“升級版”。
振興路上,我們繼續攜手與共
閩寧協作,轉動了陳滿庫命運的齒輪。
陳滿庫出生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寵莊村的一個貧困家庭,13歲就跟着父親四處討生活。2018年,村裏傳來福建企業招工的消息。待業在家的他當即報名,與100多名老鄉一同來到2000多公里之外的福州。在飛毛腿集團有限公司,這個“90後”小夥兒從貼膠作業員幹起,一路成長為班組長。幾年間,陳滿庫一家實現了脫貧摘帽,曾經為生計發愁的他也“逆襲”成為“全國優秀農民工”,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與他一同擺脫貧困的,還有80.3萬寧夏鄉親。
修公路、打井窖、改造危房危窯、聯辦醫院、援建學校、産業協作、勞務輸出……1996年閩寧攜手以來,福建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4.82億元,極大改善了貧困人口生産生活條件,加快貧困群眾脫貧步伐。2020年,寧夏9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110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80.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山海情緣沒有斷點。翻過脫貧攻堅的崇山,如何邁向鄉村振興的遠大圖景?這是新時代閩寧協作面臨的新課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福建依然堅定地與寧夏站在一起,以福建所能,滿足寧夏所需。
“我們圍繞‘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這一重點任務,在過渡期內加大力度幫助寧夏脫貧縣、脫貧村和脫貧戶加快發展,進一步充實結對幫扶力量。”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對口協作處有關負責人説,2021年,福建調整優化縣縣結對,安排綜合實力較強的10個縣(市、區)與寧夏9個縣(區)及閩寧鎮開展結對幫扶。今年,福建安排財政援寧資金6.25億元,向寧夏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實施有利於持續增收的産業項目278個,幫助寧夏勞動力來閩就業3799人、實現就地就近就業7729人,助力銷售寧夏特色農産品17.6987億元。
同時,福建把鄉村振興的好經驗、好做法嫁接推廣到寧夏。
去年,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落地廈門。通過這個綠色&&,“西碳”可以“東賣”。今年8月10日,該&&完成首批“閩寧協作”農業碳匯交易。固原市涇源縣新民鄉通過&&,賣出了部分高標準農田産生的19790.6噸碳減排量,在“賣空氣”中拓展了增收渠道。
“我們以建設閩寧鄉村振興示範村等為抓手,嫁接我省鄉村振興積分制、鄉建鄉創等有效做法,推進閩寧鎮示範創建,深化産業園區共建、聯動招商機制,聚力打造可推廣、可複製的示範樣板。”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對口協作處有關負責人説。
産業合作,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這幾天,寧夏鹽池縣獅城寧好電商網批(西部)運營基地內,電商主播袁泮旭中正忙着為“雙十一”備貨。
袁泮旭説,去年8月,他乘着閩寧電商合作的東風,入駐獅城寧好基地。在這裡,電商創業者們不僅可以拿到真金白銀的補貼,還能享受一站式服務。“除了賣貨,我什麼心都不用操,免費直播間、客服物流等配套服務一應俱全。”
近年來,鹽池縣搶抓機遇,將電子商務産業確定為縣級十大重點産業之一。閩寧協作,為當地電商産業注入發展新動能。
“我們充分發揮石獅電商資源優勢,搭建閩寧兩地特色産品交流銷售&&。”獅城寧好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施志雄説,基地致力於打造“培訓+電商+直播+金融+供應鏈+倉儲物流+文化創意+創客驛站”多位一體的電商産業發展布局。如今,鹽池灘羊肉、小雜糧、蕎麥、胡麻等本土好物,插上電商翅膀,飛向廣闊的市場。
産業協作,是閩寧協作的重頭戲。以菌草産業為起點,機械製造、電子信息、紡織輕工、風力發電、食品加工等特色重點産業,從東南之濱轉移向西北內陸,讓曾經在貧困線上徘徊的群眾,在産業鏈上的不同節點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今,兩省區正持續深化産業合作,不斷拓展區域協作的廣度與深度。
賀蘭山下,寧夏永寧縣閩寧鎮鎮區南側的戈壁灘上,一座現代化産業園——閩寧産業園拔地而起。從今年4月破土動工,到8月一期項目16棟通用廠房主體結構封頂,僅僅用了4個月。這是閩寧在雙向奔赴中跑出的“加速度”。
為改變閩寧鎮工業基礎薄弱、産業鏈短缺局面,兩省區採取廈門市湖裏區、思明區與銀川市永寧縣“三方共建”模式,總投資15億元建設該産業園。未來,園區將圍繞農産品精深加工、裝備製造、新材料等重點産業,大力吸引閩商前來投資興業。
福建與寧夏,稟賦不同,各有所長。通過閩寧協作,兩省區不同産業深度互動,優勢互補,迸發出山與海的合力。
一朵“閩寧雲”,搭建起跨越山海的數字橋梁。作為“東數西算”工程的重點項目,“閩寧雲”通過全光網傳輸底座,建設了寧夏至福建的大帶寬、低時延鏈路,將面向福建醫療、教育、工業、互聯網等行業客戶,提供專屬定制的算力保障服務。
福建與寧夏,一個是海濱之州,一個是沙漠之地,文化旅游資源差異大、互補性強。近年來,兩省區拓展“福建企業+寧夏資源”“福建市場+寧夏品牌”等合作模式,開展“八閩親人寧夏游”活動,攜手打造“山海情”文旅品牌。
多元參與,匯聚強大社會合力
“在寧夏的兩年時間,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但收穫將伴隨一生。”
“今後無論走得多遠,都會繼續當好閩寧協作的聯絡員和服務員。”
“挂職期滿不是終點,而是我們繼續投身閩寧協作的新起點、新常態。”
……
9月9日,福建省援寧挂職幹部座談會在銀川召開。挂職期滿的第12批援寧幹部代表,在會上分享援寧心得,共敘閩寧情緣,同時也將接力棒傳給第13批援寧幹部。
27年來,福建以兩年為輪換周期,先後選派13批229名援寧挂職幹部。在接力傳承中,他們深入實際,尋求精準脫貧與全面振興的接入點,為寧夏帶去了發展經驗、理念、人才、技術和資源。
在他們的帶動下,科技人員、援寧醫生、援寧教師、閩商、志願者……從四面八方而來,會聚六盤山下,通過科技幫扶、支醫支教、資助貧困學生、救助困難群眾、文化交流、投資置業等方式,匯聚閩寧協作的強大社會合力。
1997年4月在寧夏召開的第二次聯席會議上,11名閩籍企業家受邀參加座談。從此,“愛拼才會贏”的閩商,成為援寧群體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近年來,福建實施“百家閩商塞上行”行動,引導更多閩籍企業入駐寧夏創業發展。今年以來,便有74家閩籍企業入駐寧夏,實際到資額23.64億元,實施産業項目85個,吸納寧夏農村勞動力就業3271人。目前,共有15萬多名閩籍人員在寧夏從業生活。這些“新寧夏人”,已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通過“組團式”幫扶、“師帶徒”機制,來自福建各個領域的專家,不斷填補專業和學科空白,為寧夏培養了一支支“帶不走”的專業技術團隊。
去年,來自泉州、廈門、莆田的5家醫療機構以及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組成5支“組團式”援寧醫療隊,分赴寧夏5個鄉村振興重點縣,幫助每個重點縣建好1所縣人民醫院,開展學科建設和新醫療技術實踐,為當地百姓帶去可持續的醫療服務。不久前,在福建“組團式”援寧醫療隊成員、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吳達文的指導下,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人民醫院應用支氣管鏡聯合高通量測序技術,診斷了該院首例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填補了該病診斷的空白。
賀蘭山高,閩江水長。走過27年,閩寧協作正不斷擴大“同心圓”,在山海激揚中譜寫新篇章。(記者 張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