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指導學生舞蹈動作。記者 葉誠攝
老年學員們在跳廣場舞。記者 葉誠攝
記者昨日從市老年大學獲悉,2023年度福州市老年大學補充招生(秋季)計劃表(紙質版)出爐,計劃招生數、課程數均有增加。欲在秋季學期報名的老年朋友可以提前關注,屆時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身體條件等擇優選擇。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已經建成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2294所,其中縣級老年大學12所,今年報名人次33.2萬。《福州市關於進一步推進新時代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市老年大學(學校)在鄉鎮(街道)、村(社區)開辦率均達70%以上;通過各種途徑、方式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佔全市老年人口總數的25%以上。
我市還將大力發展城鄉社區老年學校,各縣(市)區老年大學每年應新增2個老年教育教學點或分校,直至鄉鎮(街道)、村(社區)全覆蓋。同時,積極推廣“長者食堂+學堂”等模式,不斷擴大學位供給,辦好家門口的老年教育。
上午是摩登基礎課,下午是摩登示範課,昨日,上了一整天舞蹈課的市老年大學學員林敏大呼過癮!像林敏這樣熱情滿滿的學員,在老年大學裏比比皆是。
學舞蹈、學鋼琴、學法律,蹲點“搶”位入學,一人猛報好幾門課……老年大學近年來熱度持續攀升,根據福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全市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約為139萬,今年福州全市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共有33.2萬人次報名。隨着社會發展,老年教育成為一大熱點,老年大學為什麼這麼火?福州市老年教育現狀如何?連日來,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現象
老年大學受熱捧
“退休之後也要學習,多學些法律知識,防止被騙。”上周四9點多,市老年大學學員劉美金匆匆趕到學校,她今年新選的法律知識課就要開始了。雖然每次上課都要從&江區趕到晉安區,但劉美金覺得老師講得很好,自己也學到很多知識,距離遠一點也沒事。
退休之後,到老年大學上課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老年人的選擇。福清市新厝鎮老年學校校長余世忠告訴記者,今年學校開設了舞蹈和音樂兩個班,因為報名火熱,無奈之下,不得不增設“招生條件”,“挑選”老年學員。
近年來,老年教育受到大眾關注,老年大學“一位難求”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這讓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老年大學這麼火?
退休一年多後,市民鄭女士的空閒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今年初看到市老年大學招生的報道後就躍躍欲試。“沒想到課程還挺豐富的,價格還便宜,每年只要幾百元。”鄭女士説,最後她一口氣在市老年大學及其分校報了4門課程。
師資強是老年大學火熱的另一個因素。退休前,愛好花草園藝的鄭女士在市老年大學新店分校報了“家庭園藝班”,沒想給她上課的就是她慕名已久的園藝工程師陳晞文。鄭女士説,除了園藝班之外,她報名的茶文化、瑜伽、尊巴課程的老師,都講得很好。
門檻低也讓老年大學受歡迎。不同於一般的學歷教育,老年教育屬於公益普惠性教育,只要符合基本條件就能入學。例如,市老年大學招收對象為50周歲至80周歲的男性、45周歲至80周歲女性,基本上身體健康,就可以入學。
對於晉安區老年學員張燕玲來説,上老年大學讓她重新找到了自我。“退休的前幾年,我都是在家裏做家務,生活很單調,沒有樂趣。報名老年大學後,生活就豐富起來了。”張燕玲説,以前年輕的時候喜歡跳舞但沒有時間,現在也算彌補了遺憾。
到了晉安區老年大學後,張燕玲還成了學校歌唱團的副團長,並獲得了不少榮譽。“家裏的小朋友也覺得奶奶很厲害。”張燕玲説,不僅自己感覺變好了,身邊的人也覺得她精氣神不一樣了。
在羅源縣老年大學舞蹈班的老師黃愛文看來,老年大學也帶有社交屬性,“同學們上課十分認真,下課了還湊在一起討論,學校變成了交友&&,很多學生來了就不想畢業呢。”
市老年大學二胡演奏班,老師認真指導學生們。記者 葉誠攝
瓶頸
多重原因導致“一位難求”
對校方來説,老年大學“火”了是好事,但要辦好老年教育還有點“力不從心”。
市老年大學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年舞蹈、聲樂、烹飪等課程都是大熱門,確實可以用“一位難求”來形容,甚至還出現過高峰期在線人數過多導致報名系統崩潰的事件。但也會有令人意外的情況,“像今年,往常很冷清的養生班卻成了大熱門,我們還得連夜開班。”
“一位難求”並不僅僅是學位不夠,更多的是揭示出課程“冷熱不均”現象。上述工作人員介紹,市老年大學新教學樓投用後,學位基本上能夠與報名人數的持平,但是不同課程之間報名人數確實存在顯著差異,像《詩經賞析》《茶藝表演與鑒賞》等課程,開班前還要擔心有沒有人報名。
讓校方無奈的不止課程“冷熱不均”問題,辦學經費這個“老大難”更是攔路虎。記者了解到,目前市級老年大學的辦學經費主要由學費返還和同級財政撥款兩大部分組成,主要用於學校日常開支、學員活動經費及教師授課金等方面。而縣級老年大學的辦學經費則因辦學規模、當地政府的重視程度和地區經濟發展情況而有所差異,區縣老年大學之間的辦學經費差異可以達到10多倍。
“最早我們每年的經費只有5萬元。”羅源縣老年大學副校長楊豐介紹,沒搬到新教學大樓之前,老年大學的辦學還要借用其他場地,辦學設備相對落後,老師也不好找。但隨着縣政府的重視,2019年新教學樓竣工投用,辦學條件提高了,經費也提高到28萬元,今年更是“飆升”至100萬元。
業內人士坦言,羅源縣老年大學無疑是幸運兒,有的老年大學依然處於資金短缺,共用辦學場地的狀態。公辦老年大學完全依賴政府支持,當地政府的重視程度決定了辦學水平。
沒錢苦,有錢也還有煩惱。“我們現在的課程不夠豐富。”楊豐坦言,像智能手機之類的課程,學校還沒有開設,而主要原因是缺少相應的老師。
那如何才能找來老師?據介紹,老年大學的師資隊伍以兼職教師、退休返聘教師為主,且大多采用的是社會招聘的形式,沒有正式編制且課酬少。
郝新亮退休近10年後,2019年在朋友推薦下,經過投遞簡歷和面試,進入市老年大學教授書法、寫作等課程。“能給老同志上課我自己也開心。”郝新亮説,看著學生們學到了東西,增加了技能,有的還圓了年輕時的“大學夢”,自己也覺得非常有成就。
郝新亮還告訴記者,退休返聘教師常常由於年齡、身體等原因不能長久任教。而對於兼職教師,雖然市教育局曾於2018年發文,鼓勵在職教師參與老年教育工作,但也常常因與原單位的工作産生衝突,需要頻繁調課,這也導致了教師隊伍不穩定。
探索
將老年教育延伸到家門口
就在不少老年大學的課堂上演“老年人學、老年人教”時,馬尾區老年大學的課堂上多了好幾個年輕教師。原來,這是學校探索與陽光學院現代音樂學院合作的成果。
陽光學院現代音樂學院大三學生雷宇翔今年成了馬尾區老年大學的老師,每週他都要為老年學員上一節聲樂課。面對自己爺爺奶奶輩的學生,雷宇翔覺得在老年大學上課“非常有意義,也很有趣”。
馬尾區老年大學今年開32個班,學員人數640個,報名學員996人次。有了像雷宇翔這樣的“00後”加入,不僅解決了教師缺口問題,也為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
在採訪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新合作模式帶來的生命力,更欣喜地發現,破解老年大學“力不從心”的辦法正在不斷上演——社會各界正跳出“大學”,把老年教育延伸到家門口的社區裏。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入口的落地立牌上列着每週的活動安排,周一是手指操,周四是健康講座,周五是音樂課……隨着“長者食堂”建設在全市深入推進,其功能也在不斷拓展。飯點一過,餐具一撤,“食堂”變身“學堂”,更多老年人在家門口“有所學”。
“長者學堂”的教學能和老年大學相提並論嗎?這不,全市老年教育資源服務共享&&“幸福老人學堂”日前正式上線,未來市老年大學還將年均製作500集視頻課程供有需要的“長者食堂+學堂”使用。
還有更多的驚喜讓人振奮。我們發現不少社區開始借助高校的力量。長樂區吳航街道與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教育學院合作,共建西關社區“樂齡學堂”“周末益課堂”,學生志願者團隊為社區老年人開展常態化的教學活動。
讓老年人就近在社區上學,不僅有利於緩解老年大學辦學經費和條件緊張的難題,也是老年人本身的現實需求,能到老年大學學習的老年人本身生活條件相對較好,有相對充裕的時間,而有些老年人還需要幫忙照顧孫輩,他們的學習需求最好就近在社區得到滿足。
陽光學院現代音樂學院師生也關注到了這個問題。項目負責人鄧倩説,針對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照顧孫輩,生活圈狹窄,未完全融入城市等特殊生活狀況,他們的項目正在為老年人開發合適的課程,讓他們在距家步行不到15分鐘的路程內,享受老年教育。(記者 馮雪珠 謝星星 通訊員 林綠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