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 築夢路上 九十五載一路同行

當下正值中國共産黨建黨95周年之際,一批獻禮影片走上銀幕,《大火種》《黨的女兒尹靈芝》《難忘的歲月》《毛豐美》《我的村民我的村》《古田會議》《我的戰爭》等優秀影片接連向黨獻禮,讓人們重溫當年的革命情懷,銘記黨和人民的歷史,其實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築夢路上,紅色經典電影一直相伴左右,一路同行。

閱讀全文
作者: 饒丹 楊瑩瑩

毛澤東在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確立了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的原則,“紅色經典”文本的地位得以鞏固並成為新中國文藝創作的指導方向。同時,“左翼電影文化傳統以及延安電影團開創的人民電影事業薪火相傳,成為新中國紅色電影寶貴的精神財富”並延續至今,重溫革命理想信仰,傳遞向上的價值觀。

紅色電影形成規模類型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十年,以長影廠、北影廠和上影廠為基地開始了對紅色電影創作敘事模式的探索並形成了生産體係。在這段時期,三大電影廠(長影、北影、上影)和八一電影制片廠生産了一批又一批的“紅色經典”電影,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紅色電影類型並建立了紅色電影的類型敘事模式。“長影”集體生産了《神秘的旅伴》(1955)《平原遊擊隊》(1955)《董存瑞》(1955)《上甘嶺》(1956)《甲午風雲》(1962)等紅色影片;“北影”集體則以“北影四大帥”水華、成蔭、崔巍和淩子風為主生産了《鋼鐵戰士》(1949)《南征北戰》(1952)《青春之歌》(1952)《小兵張嘎》(1963)等一係列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上影”集體則生産了《渡江偵察記》(1954)《紅色娘子軍》(1961)等電影作品。八一電影制片廠生産了《永不消失的電波》(1958)《柳堡的故事》(1957)《農奴》(1963)等影片。

紅色電影形成了以革命歷史題材為主,以國慶十周年獻禮片為代表構建了紅色電影敘事體係,比如紅色基調、復仇和成長的敘事原型、善惡二元對立的人物設置和情節架構、犧牲和拯救的主題等。但隨著歷史的推進,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形勢的轉變,中國電影體制改革不斷加深,中國電影迎來了市場化時期,紅色電影也因時而變,但其蘊含的革命理想信仰、“紅色”情懷的核心價值從未改變。

中國電影進入市場化後,這一時期的電影指導思想是“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一套改革開放時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電影創作“指導思想體係”建立起來,紅色經典電影開始以主旋律電影的身份傳達“紅色”情懷。到1991年7月1日中國共産黨建黨70周年前後,各制片廠拍攝完成了《彭大將軍》(1988)《開國大典》(1989)《焦裕祿》(1990)《大決戰》(1991)《周恩來》(1991)《毛澤東和他的兒子》(1991)《開天辟地》(1991)等一係列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此後,一係列主旋律電影誕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重慶談判》(1994)《七七事變》(1995)《離開雷鋒的日子》(1996)《孔繁森》(1996)《長徵》(1997)《毛澤東與斯諾》(2000)《太行山上》(2005)等電影作品。向黨獻禮的主旋律電影也成為慣例。

電影市場化後的票房為電影帶來了生機,也大大刺激了主旋律電影,使得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主旋律電影,挖掘主旋律電影思想價值背後的市場價值。主旋律電影要有思想深度,同時也要有觀眾即市場,將這二者進行結合一直是其探索的方向。2009年,《建國大業》的成功為主旋律電影打開了市場的大門,《建國大業》集結了眾多明星,其中很多明星都是零片酬加盟,上映時更是出現了“全民數星星”的熱點話題。明星的強大號召力為影片帶來了很高的關注度,《建國大業》取得了三天票房過億,最終票房4.23億的成績。

同年《風聲》《十月圍城》的扎堆成功讓人們看到了主旋律電影的新方向,明星加盟成為主旋律電影的突破口之一,也形成了一陣主旋律電影熱潮。

到2011年獻禮建黨90周年之際,一批雲集明星的主旋律電影出世,《建黨偉業》《錢學森》《湘江北去》等影片與其他類型影片一同在電影市場中“百舸爭流”,影片《湘江北去》更是探索青春、浪漫、勵志路線。

此後,主旋律電影商業化探索更加成熟。2012年《聽風者》,2014年《智取威虎山》,2015年《戰狼》,這些主旋律影片的商業片類型化處理更加成熟。《智取威虎山》的票房大賣就是最好的證明。

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是武俠化的戰爭動作片,充滿了徐克式的江湖俠義之情,影片竭力塑造楊子榮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主旋律電影的價值內核。《戰狼》的出現引發了業內的關注,影片設置了鐵血英雄的男女情感,這也是其與同類影片的不同之處,在人物塑造上又邁進了一步,增加了觀眾對人物的認同感。

新時代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紅色電影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而其價值不止是對紅色電影敘事模式的傳承、重構、再造,更重要的是其承載的價值觀。新世紀,人們的價值觀也在進行重構和再造,物欲橫流的時代對年輕一代的價值觀産生了很大的衝擊,重新詮釋紅色電影,使其繼續擔任溝通社會各階層情感和記憶,引導社會各階層尤其是新時代下年輕一代的價值導向的功能是當下不可缺失的舉動。紅色電影傳承下來的革命文藝傳統,有理想、有信仰的價值觀仍然是新世紀年輕一代所需要信奉的價值觀,是實現中國夢所需要的品質。
   中國共産黨建黨95周年之際,紅色電影再次來襲,向黨和人民獻禮,向偉大的中國夢獻禮!

  • 1949
    《鋼鐵戰士》
      導演成蔭,是一部由成蔭導演的關于解放戰爭的戰爭影片。主演有張平,杜德夫,孫羽,張錫奇,胡朋等人。
  • 1952
    《南征北戰》
      導演成蔭,是我過第一部富于史詩特點的戰爭影片,取材于解放戰爭中華東戰場的一個戰例,旨在表現毛澤東“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軍事戰略思想。
  • 1955
    《平原遊擊隊》
      由蘇裏、武兆堤執導,講述了在1943年秋,遊擊隊長李向陽接到牽制日軍駐守某縣城的松井部隊的任務,與敵人機智、巧妙的周旋並最終克敵制勝的故事。
  • 1955
    《董存瑞》
      導演郭維,講述董存瑞于1945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戰鬥中,手托炸藥包,炸毀敵人的暗堡,英勇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故事。
  • 1958
    《永不消失的電波》
      王蘋導演、孫道臨、袁霞、陸麗珠、王心剛主演的一部電影。電影的故事原型為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的共産黨員李白。
  • 1961
    《紅色娘子軍》
      謝晉執導,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圍繞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産主義戰士的經歷,用寫實的手法突出反映了舊社會婦女在反抗和鬥爭中成長的典型事例。
  • 1962
    《甲午風雲》
      是由林農執導,李默然等人主演的一部戰爭片。影片講述了中日甲午戰爭的故事。
  • 1963
    《小兵張嘎》
      由崔嵬、歐陽紅櫻執導,講述了小嘎子在老鐘叔、老羅叔、區隊長、奶奶的引導下,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八路戰士的故事。
  • 1989
    《開國大典》
      由李前寬、肖桂雲聯合執導,影片用紀實的手法展現了開國大典這一歷史瞬間,再現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蔣介石、宋慶齡等100多位歷史人物的風貌。
  • 1990
    《焦裕祿》
      由王冀邢執導,李雪健、李仁堂等人主演的一部傳記片。影片講述了焦裕祿的故事。
  • 1991
    《大決戰》
      由李俊、韋廉執導的戰爭片,主要講述了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後,蔣介石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的故事。
  • 1996
    《離開雷鋒的日子》
      由康寧、雷獻禾執導,該片講述了喬安山和雷鋒在執行一次任務時,喬安山倒車時不慎將電燈柱碰倒,砸在了雷鋒身上,雷鋒從此離開人間的故事。
  • 1996
    《孔繁森》
      由陳國星執導,講述了孔繁森的故事。
  • 2005
    《太行山上》
      由韋廉、沈東、陳健執導,講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
  • 2009
    《建國大業》
      由黃建新執導,韓三平擔任制片人,雲集了華語影壇百余位明星客串的影片。影片講述了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的一係列故事。
  • 2009
    《風聲》
      陳國富和高群書聯合執導,周迅、李冰冰、黃曉明、張涵予、蘇有朋、王志文等主演。講述了汪偽政府時期的1942年,日軍找出代號為“老鬼”的共産黨員的故事。
  • 2011
    《建黨偉業》
      由韓三平、黃建新執導,由劉燁、陳坤、張嘉譯、馮遠徵等108位明星出演。該片從1911年至1921年,共10年間中國所發生的一係列重大歷史事件。
  • 2012
    《聽風者》
      由麥兆輝、莊文強執導,梁朝偉、周迅、王學兵等主演。講述了解放初期,為監聽敵臺而設立的神秘部隊701陷入了空前危機的故事。
  • 2014
    《智取威虎山》
      徐克執導,張涵予、梁家輝、林更新、余男、佟麗婭主演,講述的是解放軍一支驍勇善戰的小分隊與在東北山林盤踞多年的數股土匪鬥志鬥勇的故事。
  • 2015
    《戰狼》
      由吳京執導,真實呈現了一場中外邊境戰爭,也讓堪稱“東方之狼”的特種兵戰隊及高能戰士首次登陸大銀幕。
功能表

往期回顧

0100301010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