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高考季臨近,“AI押題卷”在電商平台銷量激增,商家打出“大數據預測”“高命中率”等誘人標語,標價動輒數百上千元。這背後,是真能“未卜先知”,還是新一輪的販賣焦慮?記者就此開展調查。

調查發現,所謂“AI押題”技術含量存疑。多家機構被曝將歷年真題直接輸入公開大模型生成新卷,宣稱是“考試秘籍”“獨家預測”。部分商家還誘導用戶脫離平台私下交易,維權風險陡增。專家指出,押題卷宣稱的“命中”,往往只是知識點相同,打擦邊球。

“高考經濟”帶火的不止押題卷。“金榜題名”文具禮盒搶購、“開運”蠟燭熱銷、打着“提升專注力”旗號的保健品也搭車漲價。多地消保委發布提醒:警惕“保過押題”宣傳,建議嚴查考點周邊虛假宣傳、偽劣商品。

教育部門早已明確,中高考命題採用嚴格的“反押題”機制,核心是考查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專家直言,“AI押題”本質是舊題重組:比如,“數學第一題必考集合,不是押得準,而是考點本就穩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主流AI工具已主動屏蔽預測考題功能,並明確標注“考試命題屬國家機密”。

作為家長,更重要的是不要給孩子製造分數上的焦慮,人生不是通過一場考試就能夠被定義的。

當技術被包裝成捷徑,教育便可能淪為一場精心設計的消費。回歸本質,高考最佳狀態正如專家所言:“不要用力去握沙子,把它輕輕地捧起來。中高考最好的狀態、發揮的最好的孩子都屬於用最優美的姿態自然地滑過去。”

考場映人生,守正方致遠。與其追逐虛幻的“命中率”,不如踏實築牢知識根基。畢竟,人生的答案,從來不在某張“押題卷”裏。

作者:劉宇軒、周然
編輯:武瑩景
配音:王帥龍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