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持續開展“行走的思政課”育人品牌活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21 17:38:39
來源:新華網

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持續開展“行走的思政課”育人品牌活動

字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是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生動素材和有益補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好、傳承好、應用好,對於提升思政教育實效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適應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趨勢,需要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化傳承,以此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塑造學生,激發思政教育發展活力,使思政教育兼具內涵和底蘊、深度和溫度。

  “行走的思政課”品牌活動思路及開展情況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批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教育、管理全過程,打造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打造“行走的思政課”育人品牌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揮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的雙重功能。深度挖掘“紅色歷史基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冰城”精神密碼,將思政課堂“搬”到紅色教育基地,由青年學生“唱主角”,用雙語講“紅色故事”,積極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打造有專業特色的浸潤式紅色文化“行走課堂”。

  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已持續4年開展“行走的思政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挖掘龍江紅色資源,講好龍江百年故事。學院創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專業學習特點特長以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將提升師生責任擔當意識、愛黨愛國情懷與培養新時代外語人才緊密結合,引導師生塑造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與良好的精神品質,提升師生思想政治水平,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學院品牌活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找尋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共同點、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立體銜接、有效貫通,進而推動文化育人成效。

  “行走的思政課”活動主要成效及經驗

  創新開展主題思政教育活動,體驗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學院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資源,深入挖掘紅色基因和東林辦校70年實踐成果,構建具有實效性和吸引力的“行走的思政課”建設模式,旨在讓青年學生能夠深刻理解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意義,引導青年學生正確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4年間,學院開展了“弘揚民俗文化 凝聚奮進力量”龍江傳統農耕文化體驗活動、“生態文明書新卷 創新思政迎校慶”主題思政課、“喜迎二十大 我與祖國共慶生”主題思政教育活動、“乘風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主題思政研討課等主題教育活動。活動曾獲得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新聞網、東北網、騰訊新聞網、哈爾濱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報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解和價值認同,增強了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增加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更好地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哪來,進一步明確了應該肩負的歷史使命。

  校地雙向互動實踐教學,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實現時代新人培養目標。學院強化校地、校館聯動,主動對接各類紅色教育基地和歷史博物館,目前已與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青岡縣馬玉祥紀念館等合作建成14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積極推動思政教育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利用各類場館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教育資源,擴充思政課的教學案例和素材。傳統的思政課往往側重於理論講授,而實踐教學基地的引入,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於課堂之內,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感受歷史的厚重、文化的魅力,從而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親身體驗,更直觀地理解紅色文化和歷史,增強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通過參與基地的實踐活動,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挖掘“雙語+”教育資源,打造精品“雙語+”網絡文化作品,提升網絡思政育人成效。學院打造“雙語+”品牌項目,融入愛校榮校教育、責任擔當教育、“四史”教育、勞動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等模塊,形成近百部兼備專業特點及影響力的網絡文化精品視頻及音頻作品。學院師生先後走進哈爾濱黨史紀念館、哈爾濱城市歷史展館、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館、北方民俗博物館、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共錄製了五期“小先生”講“大思政”思政微課,為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文化自信貢獻自己的力量。“雙語話東林”系列視頻作品在東林70周年校慶當天在全網播放,海內外10余萬校友共聽校史故事、共勉學校精神、共敘校友情誼,獲千萬點讚量。雙語誦讀經典系列原創音頻作品受到了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的表彰,欄目一經推出榮獲“年度人氣專欄”、“年度原創品牌欄目獎”。我校被評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範校”。由學院骨幹教師及學生組建的“龍江非遺文化外譯”團隊共完成了龍江非遺雙語宣傳冊兩本、譯作一部赫哲族伊瑪堪《希特莫日根》(英譯)、非遺宣傳視頻英譯作品4部以及其他非遺文化翻譯作品10余個。學生們用英語唱赫哲族伊瑪堪、講依蘭的民間故事、解説望奎皮影戲、體驗蘭西挂錢剪、學唱地道的東北戲劇。中國新聞網、新華社客戶端和哈爾濱生活報等報道了我院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非遺文化的貢獻。

 “行走的思政課”品牌活動的創新點

  學院創新“行走的思政課”教育形式,構建具有實效性和吸引力的“大思政課”建設模式。

  在綠水青山間上好“行走的思政課”,將生態文明教育實踐行深行實。東北林業大學承載着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培育綠色人才的崇高責任。學院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課中,讓學生親自參與環保實踐活動,“沉浸式”探尋龍江傳統農耕文化的生態智慧,提高學生愛綠、護綠的意識,將生態文明理念根植於心中,努力做美麗中國的建設者。

  循百年黨史講好“行走的思政課”,讓紅色基因和革命薪火代代傳承。讓學生化身“講解員”,走進紅色教育基地,扭轉“灌輸式”教育模式,在追尋革命先烈足跡、體驗紅色記憶的參與中,引導學生傳承好紅色基因和革命薪火,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青春力量。

  打造“數字+行走的思政課”,用好“雲端”平台,探索線上線下融合新模式。打造“雙語+”系列原創文化作品,引導青年創新傳承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全球話語表達力,讓青年學子以更深邃的視角、更博大的胸懷、更自信的態度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

  立德樹人背景下,將傳承傳統文化和發展思政教育相結合,是提升思政育人實效的重要舉措,學院從搭建傳統文化資源庫、構建思政教育大格局、打造數字化文化傳承平台入手,推動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和學生培養中的全方位融入,將學生培養為傳統文化優秀傳承人的同時,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培養和塑造,以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行走的思政課”育人品牌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底色,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塑造學生。全面打造以“行走的思政課”為載體、以實踐教育基地為互動空間、以網絡平台為傳播陣地的“思政大講堂”,引領青年學生築牢信仰根基,賡續文化血脈,堅定文化自信。培養青年學生勇於創新、砥礪奮進,用青春書寫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的華彩篇章。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