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的“頂配”體育課,給城裏一面鏡子-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17 11:08:44
來源:新華網

村裏的“頂配”體育課,給城裏一面鏡子

字體:

  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 題:村裏的“頂配”體育課,給城裏一面鏡子

  新華社記者李麗、丁文嫻、岳冉冉

  教育永遠是熱門話題。兩會中,未成年人“熄屏24小時”的提議挂上熱搜,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預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開學季,各地連續&&加強學校體育的措施,讓孩子們“身上有汗,眼裏有光”成為熱詞。

  近期記者在雲南紅河州調研時看到,個舊市大屯中心校和下轄9所村完小裏,最“頂配”的是體育老師——省人大代表洪家亮和省級名師王多弟,將花式跳繩、拉拉操作為特色項目普及到全部學生。大山裏的屏邊縣灣塘小學以“零近視”聞名,作為一所寄宿制學校,他們用籃球、排球、跳繩等18項文體活動填滿了孩子們的課外時間。

  灣塘小學的孩子們正在進行體育鍛煉。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紅河州是邊境州,屏邊縣還是當地最晚一批脫貧摘帽的貧困縣。學校條件簡陋,師資匱乏,操場是不標準的,體育是數學老師教的。然而,早在教育部有明確要求之前,這裡的孩子每天運動時間就超過兩小時,老師們還想方設法發展出武術、舞龍舞獅等特色活動。課間和課後,不大的校園裏到處是孩子們生龍活虎的身影。

  硬體這麼差,體育活動卻開展這麼好,最核心的是老師用心、校長關心、家長放心、孩子開心。洪家亮説,對於學校體育,文件寫得很清楚,關鍵是學校要認真執行,切實讓政策落地。

  省人大代表洪家亮正教孩子們跳繩。受訪者供圖

  當然,城市學校無需也無法簡單複製鄉村經驗,而是應以體育為切口,重構一個尊重成長規律、超越功利應試的教育生態——唯有當孩子們能自由奔跑而無需擔心浪費時間和受傷挨罵,當社會認可野蠻體魄是成就文明精神的重要前提,“小眼鏡”“小胖墩”才會越來越少,“身上有汗,眼裏有光”才不會淪為一句浪漫的口號。

  對課業負擔更重、電子娛樂更多的城裏孩子來説,可能睡眠都不太夠,“每天體育活動兩小時”哪擠?顯然需要減少課業負擔,也要跟手機“搶”孩子,這意味着家校社要協同發力,共建“動起來”的教育和文化生態。

  省級名師王多弟在教孩子們拉拉操。受訪者供圖

  在學校體育改革上,雲南省走在前列,率先推出“中考體育100分”,近期又在全省92所高校推行“身體倍兒棒”證書。雲南大學體育學院院長王宗平認為,學校應該發揮育人“主陣地”“主戰場”的作用,否則,減負就是把負擔減給家長。

  需要明確的是,體育不是教育的“選修課”,而是成長的“必修課”。它應該像空氣一樣滲透在青少年體質增強、性格塑造和社會適應的全過程。王宗平認為,現在“脆皮年輕人”這麼多,與青少年時期體育活動不足直接相關。

  因此,體育課的問題,並不僅僅是體育課的問題,而是教育理念和體系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我們究竟要培養怎樣的人”的問題。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