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同期,長水教育集團董事長張韶維接受採訪,以下是精彩內容:
Q1:請您簡要介紹長水教育集團的發展歷程,業務範圍以及核心優勢。
張韶維:長水教育集團始創於2005年,最初經歷了非學歷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學K12課外輔導等階段。2014年,集團創辦長水實驗中學,陸續在雲南創辦多所校區,將優質教育資源逐步輻射至雲嶺大地。2017年,創辦長水外國語中學,加速與國際教育接軌;2019年,啟動全國範圍的集團化辦學戰略,相繼創辦多所優質學校,截至目前,已形成全國辦學的基本格局。
集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先後投入7000余萬元助力邊疆民族地區教育發展。集團積極延伸貫通培養與生涯管理的培育理念,加大普高和職普融通綜合高中的數字化建設和教育産品的研發。積極推廣教育産品,社區運營管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精準到學生個體培養體系的落實落地,積極布局教育數字化、數字化心理健康建設及碳中和校園建設。長水教育集團的業務範圍主要覆蓋在優質高中學校、新職教、數字心理健康、國際教育等。
長水教育集團的核心優勢,一是形成“集團化辦學、學區化協同、校區化管理”的創新機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各地各校區都能夠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集團主動申報省級、市級的全面質量管理建設體系,加速辦學管理和教學水平提升,建設卓越績效管理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二是進一步加強一流的教師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服務能力,持續打造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以高質量人才構建高質量綜合服務體系,建立起一支政治過硬、品德高尚、業務精通、治校有方的卓越校長隊伍和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朝氣蓬勃的優質教師隊伍。三是按照不同階段對民辦教育的內在要求,把握好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要求,不斷創新學校的辦學模式和培養模式,滿足多樣化特色化要求。學校全面踐行“123456”辦學體系,融同創新“331”實效教學法、三師同步課堂、精準到學生個體的培養方式,依託教育數字化創新、卓越師資的引領、生涯管理等手段,實現區域教育質量顯著提升,助推屬地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Q2:如何看待當前以及未來教育行業的發展趨勢?
張韶維: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教育行業特別是中學教育,也會朝着智能化方向發展。AI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不僅限於輔助教育教學,還會承擔部分的示範性和講解性的工作,使老師能夠更加專注於學生的互動和引導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的教育行業、教師、學生以及智能機器應該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共同發展。
另外,個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開始注重教育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加強學生的貫通培養與生涯管理,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材施教,實施對學生精準到個體的培養,充分發掘並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多元的教育環境,能夠讓每個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培養造就更多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各類各級人才。
Q3: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從創立至今長水教育集團有哪些創新舉措,是如何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
張韶維:一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課堂改革、課程改革和課題研究,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確保我們的教育教學內容與時代需求緊密對接,着力構建富有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以及相應的運營和管理機制,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同時推動學校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促進學校從分層教育到分類教育的轉型。
二是創新集團化辦學模式,特別是“集團化辦學、學區化協同、校區化管理”機制,促進資源共享,借鑒各地先進的管理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對校區實施集團和屬地教育主管部門的雙向管理。學校按照“管辦評分離”的現代理念,提升質量和效率。
三是把貫通培養與生涯管理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堅持精準到學生個體培養,關注學生成長健康,培養學生社會所需要的能力。
四是以教育數字化轉型為契機,結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數字化重大戰略,推進人工智能在校園管理、教職工專業化提升、教學資源、大數據決策、數字家長學校等方面賦能科學決策,支撐精細化管理,促進精準化教學,推動學校的三師同步課堂,進一步推動集團內外的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搭建數字家長平台,促進家校社的協同發展,構建家校社共育的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