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同期,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校長郭權接受採訪,以下是精彩內容:
Q1:能否請您簡要介紹學校辦學理念及辦學優勢?
郭權: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是2000年成立的一所特色十分鮮明的應用技術大學,是一所以工學為主,工學、管理學、藝術學、文學、醫學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普通高等院校。自建校之初,學校就明確了服務IT行業及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辦學定位,我校辦學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教育教學模式。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構建了獨具特色的TOPCARES培養指標體系,實現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的工程化、具象化、可落實、可衡量。培養指標體系以培養學生八大能力的英文首字母命名,即“TOPCARES”,涵蓋了數智時代下産業變革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新要求。
二是辦學體制。作為經教育部批准設立,並由東軟出資舉辦的民辦普通高等院校,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校與東軟之間形成深度且良性的互動關係。
三是師資隊伍。學校通過引、聘、訓、評,建立了一支 “雙師雙能雙薪型”的師資隊伍。具體而言,“雙師”體現在學校與東軟深度融合的人才共享模式上。東軟擁有的2萬餘名工程師,均可作為學校教師參與教學工作,為學生傳授實踐經驗;而學校的1千余名教師,同樣也是東軟的工程師,具備紮實理論知識與豐富實踐操作能力;“雙能”就是教師不僅能授課,而且在科研領域也具備較強實力,善於把握行業前沿動態,運用研發成果反哺教學;“雙薪”則是指若學校教師前往東軟參與研發項目,學校會保留其原有工資待遇,同時企業還會給予相應的研發獎勵。
四是創新創業教育。學校於2002年建立大學生創業中心——SOVO,搭建了三層遞進的創新創業實踐平台,營造了政策、制度、行為、環境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文化環境。
Q2:學校在數字教育方面有哪些好經驗?開展了哪些工作?
郭權: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學校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浪潮,充分結合“四新”,聚焦五大能力主題,對TOPCARES培養指標體系進行迭代更新,如在TOPCARES培養指標體系V3.0中,新增“3.3數字素養”培養指標,強化學生數字素養等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方面,學校着力打造智慧化教學環境,基於智慧教育平台及數字資源,通過開放式網絡學習平台,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4A”泛在學習環境,真正實現個性化培養和因材施教。學校以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建設了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産教研學一體的教育教學平台和優質教學資源庫。
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學校積極推進前沿科技與課程教學融合創新,自2022年起推進100%課程開展“數字化立體課堂”教學改革,2023年立項60門校級示範課,將數字化技術和手段充分融入教學;2024年持續推進“數字化立體課堂”建設,向人工智能+教學深度發展。
在教學質量保障方面,學校為學生提供貫穿本科階段四年的個性化學習支持服務,真正實現全維互通、五感通達、學習領航。
Q3:學校有哪些特色專業?在專業建設上,有哪些獨到之處?
郭權:學校形成了“群內共生+群間協同”的專業集群運行機制。聚焦“IT+數媒+健康醫療科技”,構建了計算機與軟體類、智能與電子類、數字媒體與設計類、信息與商務管理類、健康醫療科技類及商務外語類六大專業集群。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近五年新增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虛擬現實技術專業;對接民生緊缺領域,新增健康服務與管理、醫療産品管理、智能醫學工程等大健康相關專業。學校招生本科專業33個,100%為應用型專業。
在2019-2021年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評選中,學校共獲批7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5個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佔學校開設本科專業數量42%,覆蓋學校近70%本科在校生。
學校持續踐行TOPCARES教育方法學,開展課程建設優化升級與規劃布局,提升課程建設質量,提出“以OBE成果為導向、以專業核心課程為重點、以信息化平台為支撐”的課程建設思路,積極推進優質特色課程的建設工作。目前,學校獲批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共計116門,獲批數量居遼寧省民辦高校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