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同期,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朱毓高接受採訪,以下是精彩內容:
Q1:請您簡要介紹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理念及辦學優勢?
朱毓高: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富有青春活力、傳承紅色基因的學校,是重慶市優質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學校。學校擁有70年辦學積澱,秉持“明德篤學、求真強技”的校訓,圍繞“以人為本、敢為人先”的辦學理念,培育踐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大力提倡“向善向上、精益求精”價值追求,着力培養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高度融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學校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機遇,着力服務重慶“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建設,全力推動區域地方經濟發展。
目前,學校有巴南、北碚兩個校區,佔地近1000畝,在校學生近14000人,專業覆蓋9大類,構建起7大專業群。近年來,學校在黨建與思政、師資隊伍、教育教學、科技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各領域取得較大突破,獲得國家級表彰獎勵9項,市級表彰獎勵200余項;建立中泰新能源汽車人才培養(中國·重慶)實訓基地等産教融合平台41個;今年成功立項市政府市長獎學金絲路項目、內陸教育開放高地建設項目,成功立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8項,立項數位列全市高職院校第一方陣;相關教育教學成果多次被媒體報道。
Q2:在推動數字教育的過程中,學校積累了哪些經驗?具體開展了哪些創新性工作?
朱毓高:近年來,學校大力實施思政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融合行動。一方面,創新青年活動載體。學校堅持以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為目標引領,聚焦思政工作時代特點和師生現實需求,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統籌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以數字賦能思政教育工作守正創新,打造叫得響、傳得開、立得住,具有學校辨識度的網絡思政育人精品。今年以來,學校與重慶日報等單位共建“理論視頻欄目《理響青年》創新實踐基地”,合作刊發多期網絡文化作品。學校積極組織參加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和優秀網絡教育作品推選展示活動,2件作品獲得國家級獎項;以市級輔導員工作室為依託,協同謀劃網絡思政教育名師、工作室建設,一名同志已被認定為2024年重慶市網絡思政教育名師。
另一方面,開發紅色VR教育資源。學校與西南財大共建成渝雙城紅旅教育虛擬倣真公共實踐基地,積極開發紅岩思政虛擬倣真教學資源庫,利用“5G+3D+VR”虛擬倣真技術手段,真實還原革命歷史場景。首批紅岩精神系列思政虛擬倣真課程資源已開發完成並投入使用,第二批課程資源也在2024年秋季學期投入使用。資源庫支持線上教學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支持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互動的專業教學模式,授課效果較好,學生反饋較好。近2年師生應用人數超過10000人,實名師生用戶活躍度超過90%,社會用戶活躍度超過45%。
Q3:面對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學校有哪些發展規劃?將着重在哪些方面開展實踐和探索?
朱毓高:數字産業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面對這一趨勢,如何培養符合數字産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成為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響應號召,不斷探索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徑新模式。學校創新性地提出“一平台、兩主體、五載體”數字産業“校行園企”協同育人創新模式。“一平台”:數字産業協同育人平台;“兩主體”:青年職院與信通院;“五載體”:物聯地帶産業園、數字內容産業園、産業數字化賦能基地、工業軟體與信息實訓基地、數字營銷與管理實訓基地。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校方,信通院及旗下13個行業協會聯盟組成行業代表,物聯地帶産業園、數字內容産業園作為園區代表,以及園區重點企業,“四元一體”協同培育數字人才,深化産教多元融合,打破教育與産業之間的界限,實現全方位融合,協同育人。
未來,學校還將與信通院深度合作,共建現代産業學院。現代産業學院將定位於數字技術産業領域方向,主要圍繞物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從基礎技術到核心課程,從辦學體系、教學模式、人才培養、實習實訓、社會服務等領域全面開展工作。
Q4:在高等教育領域,數智技術如何助力提升教學質量和科研創新能力?
朱毓高:以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萬物互聯、人機協同為特徵的數智時代為教育帶來新的可能性,將持續推動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高校要因時而動、順勢而為,主動擁抱數智化時代教育發展新趨勢,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應用,探索具有特色的數智化發展路徑。
面對數智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我們一方面要樹立數字思維,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把握好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找準人才自主培養的“切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因材施教。要積極探索數字化背景下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以及教學評價等各環節的變革與創新,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為培養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要加大數智領域相關專業建設力度,構建數智教育課程體系、助推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加強數智教育教學的質量保障。進一步學習和實踐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提高數智化教學與科研寫作能力,保證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效率及科研行為規範,全面加強創新體系建設,着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學術研究更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