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 近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在當日下午舉辦的“科技築基 智啟未來”科技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楊銀付在致辭中圍繞數智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在建設教育強國過程中,教育數字化已成為我國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楊銀付認為,數智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讓大規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成為可能”。“人工智能+”帶來教育資源載體形態的變遷,也就是資源數字化,這使得知識的傳播能夠擺脫時空限制,讓我們同時達到擴大教育機會、降低教育成本、共享優質資源、提高教育質量的多重目標。致辭中,楊銀付以我國建設的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成為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並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化獎為例,介紹了中國在全球數字教育發展中發揮的積極引領作用。
其次是“讓教育領域大規模因材施教成為可能”。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楊銀付認為,借助數字化轉型,借助翻轉課堂、學情畫像、靶向作業,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學習個性化、培養個性化、成長個性化,努力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第三是“讓教育評價科學化和教育管理智能化成為可能”。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能夠發揮關鍵牽引作用,牽引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楊銀付&&,隨着數智化發展,我們越來越能夠較好測評態度、情感、價值觀,越來越能夠較好測評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形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五維’。數智化技術和大數據的參與,助力建設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促進基於循證的科學決策、科學配置資源和科學管理,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四是“讓學校無邊界和學習社會化成為可能”。楊銀付認為,在學校形態上,“從有圍墻的學校走向無圍墻的學校”,學校的物理圍墻雖然仍在,但學校的教育圍墻正在打開。一個基於學分的,基於單元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體系正在形成。數智化讓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成為可能,成為現實。
數字化轉型、數智化帶給教育的變化和影響是深刻的,楊銀付認為,教育工作者要思考“變”與“不變”:要堅持不忘初心,始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守正創新,始終遵循教育科學規律。要堅持內容為王,始終促進教育內涵發展。楊銀付認為,面對伴隨數字化進程中出現的數據隱私和安全、過度依賴AI、人際交往能力減弱等諸多挑戰,要更加積極引導學生注重“面對面”交流,幫助他們在掌握數字化技能的同時,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面對大語言模型可以實現的知識獲取“傻瓜模式”,要更加積極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的深度理解、自主思考及創新應用,培養他們的終身學習能力和未來發展潛力;面對伴隨數字化進程,涉及經濟、社會、環境等多領域更為複雜的情況,要積極思考持續適應人機協同的智能教育場景,構建與數智時代相適應的全納、公平、高質量、可持續的終身教育體系。
楊銀付認為,“人工智能+教育”帶給教育者無限可能,但還需要深入研究,還需要紮實探索,還需要苦練內功,才能完成從可能性到現實性的真正飛躍。他&&,中國教育學會作為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成立最早、覆蓋人群最多、影響面最廣的全國性、專業性、群眾性教育學術組織和國家平台型教育智庫,願與各界朋友一道,深入研究科技和數智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新趨勢,紮實探索科技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新模式,共同厚植教育高質量發展與教育強國建設的新動能、新優勢。“讓我們攜手並進,以科技的力量賦能教育,使教育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和個性化;以教育的力量,引領科技在正確價值觀指引下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