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2月19日電 18日下午,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新質引擎 才聚共贏”平行論壇在京舉辦。在致辭環節,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餘興安圍繞“如何深入領會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義”“在新質生産力的發展中,要特別關注哪些因素的變化”“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中,人力資源工作如何恪盡職責、擔當使命”等方面內容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如何深入領會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義?餘興安認為,應從生産力變革的基本邏輯和發展歷程來理解。從生産力變革的邏輯來看,其基本路線大體是由科學新發現導致技術新發明,帶來工具新創造,實現要素新組合,産生産品新功用,並由此引發生活新狀態,從而導致社會組織的變革及對生命價值的新認識。從生産力發展的歷程來看,自工業革命以來,從蒸汽機的發明所産生的機械化到電氣化乃至信息化並發展到當下的智能化。從人的能力角度而言,是人的手足能力的延伸,到眼耳能力的延伸,到腦力的延伸乃至於替代。“簡單來講,發展新質生産力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智能化時代的全面到來。”
站在人力資源工作的角度,在新質生産力發展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哪些因素的變化?餘興安認為,主要關注九方面:一是新技術的産生及對生産領域的滲透,二是新産業領域的産生與成長,三是新技術對已有産業的改造,四是傳統産業可能出現的思維乃至立場,五是不同産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地位的升降,六是不同産業的重心在區域分佈上的轉移,七是經濟發展對勞動者通用能力及特定勞動技能的新要求,八是勞動力素質結構的新變化及與經濟發展的匹配度,九是社會文化心理中的就業觀念、擇業意願的變化。
圍繞“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中,人力資源工作如何恪盡職責、擔當使命”,餘興安認為,在推進發展新質生産力發展過程中,一是要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佈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提高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其中塑造與開發利用是人力資源工作的重點。二是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積極作為,助力促進各類先進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集聚,特別是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學等戰略性産業的發展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三是適應生産組織結構與勞動組合形態的變革,為各類優秀人才及廣大的勞動者提供人力資源服務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