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9日電 18日下午,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新質引擎 才聚共贏”平行論壇在京舉辦。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聞效儀在題為《工匠人才培養與技能形成》的主旨演講中,詳細闡述了個人及企業因素對於工匠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聞效儀指出,當前技能養成面臨着多方面的挑戰,穩定性問題是其中一個。他強調:“技能的磨練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經驗的積累,若一個崗位無法保持連續性,頻繁的流動勢必將對技能的形成構成障礙。”
為了深入探究工匠人才的工作穩定性,聞效儀從變換工作單位次數、目前企業工作時長以及崗位變動頻率三個維度進行了詳盡的調研。他介紹,那些長期堅守在同一企業、同一崗位的工匠,往往能夠心無旁騖、十年如一日地鑽研技藝,最終達到技藝的巔峰,這與他們的工作穩定性密不可分。
根據大量的訪談與調研,聞效儀總結出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可概括為“生、熟、精、新”四個階段。他&&,初學者作為生手,需通過不斷的訓練與師傅的傳授逐漸熟悉基本技能,達到“熟”的階段,技能的熟練程度是辨別一般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非常重要的分水嶺;然後將技藝磨練到精通,能夠掌握訣竅、解決問題,並形成獨特的“手感”,這就達到了“精”的階段;最終,少數人能夠進入創新的“新”階段,比如很多企業裏面都有創新工作室,圍繞技能人才去做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創新。
在談及技能成長的關鍵因素時,聞效儀提到了個體與企業兩方面的要素。他認為,個體要素中,天賦、興趣、進取心和鑽研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他解釋説:“一個人要能在技能上有所成就,首先得有天賦和濃厚的興趣,願意做這個事情,能感受到做事情的幸福感,同時還要有不斷進取、達到目標的決心和癡迷於此、深入鑽研的毅力。”
而企業方面的要素,聞效儀認為,包括企業的願景、提供給員工的成長機會、培養資源以及激勵機制。他闡述道:“一個有着遠大願景的企業,會更加尊重技能人才文化,成為激發員工技能養成的土壤。同時,企業必須提供充足的成長機會和資源,如培訓和技能競賽,以及適當的物質和精神激勵,來支持員工的技能發展。”
然而,技能形成也面臨着新的挑戰。聞效儀&&,首先是新工人的流動性,技能是需要在一個崗位上十年磨一劍,如果這個崗位是不連續、高流動的,技能形成就會缺乏基礎。此外,新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吸引了年輕人,但也可能讓他們忽視了製造業這一技能形成的重要基礎。他進一步指出,新的生産方式如機器替代人工,以及新的用工方式如勞務派遣和靈活就業,都可能對長期技能的形成産生影響。
他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技能人才的培養問題,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加穩定和有利的成長環境。他説:“希望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企業、職工、社會、國家各個主體一起凝聚共識,大力培養我們的工匠,為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工匠隊伍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