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崔昌宏:以數字化推進教育發展均衡化 以數智化服務教育高質量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14 17:24:06
來源:新華網

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崔昌宏:以數字化推進教育發展均衡化 以數智化服務教育高質量發展

字體: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 11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崔昌宏圍繞《以教育數字化推進基礎教育均衡化的四川實踐與探索》這一主題進行分享。他&&,近年來,四川省主動融入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積極擁抱數字化浪潮,不斷實踐探索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新路徑。

  四川,作為教育規模位居全國第五、西部第一的省份,目前擁有中小學和幼兒園超過2萬所,教師隊伍達到89萬人,在校生人數逾1200萬。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的中小學已經全部接入互聯網,其中98%的學校帶寬達到了200M以上,裝備了多達21萬間的多媒體教室。在這樣的堅實基礎上,四川的基礎教育正迎來一場深刻的數字化轉型。

  崔昌宏從四個維度詳細闡述了四川在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果。首先,他提到了集約統籌的策略。四川依照“1245”的頂層設計框架,成功打造了一個以“智慧教育大腦”為核心的數據管理平台。該平台以教育專網和教育雲為基石,為學生、教師、管理者以及社會公眾構築了4類教育數字空間,並緊密圍繞教學、研訓、評價、服務和治理5大特色應用,從而打造全省統一的智慧教育數字化支撐平台,為教育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其次,四川在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自2019年起,四川省教育廳便統籌搭建“四川雲教”全公益課程直錄播平台,將省內各學段優質學校與民族、偏遠地區學校鏈結成為“全學段、多模式、高質量、廣受益”的遠程教育協作聯盟,5年多來匯聚了48所不同類型的優質主播學校,惠及民族、偏遠地區2300余所薄弱學校,5萬餘名教師跟隨成長,70萬餘名學生享受到省內最優質教育資源。

  在深化智慧平台應用方面,四川同樣不遺餘力,制定了智慧教育平台使用指南,並組建7個省級專家團隊深入各地分片指導,成功開展了上百場專題培訓活動,參培人數近4萬。此外,四川還設立了國培項目專項研修計劃,總結並推廣了一批平台應用的典型案例。同時,積極推動地方平台與國家體系的對接工作,努力實現全域平台的集成與互通。

  在緊扣需求匯聚優質數字資源方面,四川聚焦新課程、新教材落地實施,創新性地形成了“基地校+專題研發+名師獻課”的資源建設機制。2019年以來,“四川雲教”直播課堂産生課程資源31萬節;持續建設地方特色資源,不斷充實四川省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資源供給;自主研發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本”36講60節思政精品課程;上線“作業設計大賽”優秀作業設計2萬餘件,開設“名師名校長治校案例”“周五選學”“川劇文化”等特色專欄,開發民族地區教師教材教法培訓和小學英語資源2900余節。

  然而,作為西部大省,四川在基礎教育領域仍然面臨着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崔昌宏指出,一是遠程資源輻射不廣,民族、邊遠地區難以充分享受數字教育的紅利,亟待進一步通過數字化手段均衡教育配置。二是資源內容精度不夠,削弱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更難以激發師生的內在動力,難以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三是教師應用水平不高,面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智技術,各地從思想觀念到行動實踐都面臨巨大挑戰。四是數字工具個性化學習、綜合評價等功能不足,市場上能系統便捷提供課前到課後服務的備授課工具不多,教師使用體驗不好,也阻礙了學生個性化學習路徑的構建。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並推動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向更深層次發展,崔昌宏提出了四川未來的四大規劃方向:一是致力於實現全域覆蓋,打造便捷、可及、公益的基礎教育優質資源遠程共享體系;二是推動平台創新升級,重塑師生的課堂體驗,實現人機共創學科教學;三是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教師專業發展,實施新一輪的教師數字素養提升計劃;四是加強機制保障工作,形成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教育新生態。

【糾錯】 【責任編輯:岳祥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