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 11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科技築基 智啟未來”科技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第二場圓桌對話環節,由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副總編輯商亮主持,以《貫通式教育模式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為題,邀請了北京一零一中黨委書記、校長熊永昌,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李曉輝,同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新生院院長(兼)吳志軍,進行了各自學校的育人經驗和實踐探索情況等相關討論。
針對“在初高中階段,學校如何識別並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問題,吳志軍從大學培養視角切入進行闡述。他&&,面向未來的拔尖創新人才要具備綜合素質與能力,如:要有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要有掌握顛覆性技術的創新能力,要具備強大的內驅力,要擁有面向未來的全球視野。初、高中階段的選拔,也可以關注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濃厚興趣、對自身特長的可挖掘的潛力、對人生規劃的遠大抱負等。
針對貫通式培養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吳志軍認為,貫通式培養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學校的目標是如何培養出更多的年輕科技工作者,他們的快速成長離不開貫通式培養,早發現、早培養更有利於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長成才。關於問題導向,是要讓貫通式教育的“方差”拉大,只有保持大方差,才會有更多的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同時應當遵循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幫助其快速成長。
談及“如何為各學段設置相應的課程,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和更好地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時,吳志軍認為,基礎教育階段做好特色課程,就要增加大學通識教育的分量,給中學生一個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從基礎教育向高等教育轉移的時間窗口。同濟大學在貫通式教育中進行了諸多嘗試,自2011年起,就和包括北京一零一中學在內的多所高中合作,共同幫助學生找到專業興趣,培養學術志趣,取得顯著效果。面向人工智能新時代新要求,同濟大學把全校資源進行了梳理和整合,向全國中學推出了引導類、要素類、培養類這三大類、十幾個小類的教育合作項目資源,合作的中學規模不斷擴大。引導類是短期的、體驗的、中學自行參與的,比如參與先修課程、科普講座、短期夏令營等。要素類是定期的、同濟主動投入資源的,依託的載體是同濟特色的教學要素,是同濟菜單上的“招牌菜”,比如課程、實驗、競賽、創新實踐等。培養類是長期的、體系化、深度培養的,這是同濟專門給中學訂制的“豪華套餐”,要共建創新培育計劃,重點合作英才計劃、登峰計劃,建設“同濟班”,打造大中銜接標杆典範的。
關於“如何構建初、高中與大學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反饋機制,以便及時調整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策略和方法”,吳志軍認為,高校應該加強與中學的&&,主動開設大學先修課,把資源開放給中學,讓中學生更早地接觸大學課程。在保持大中有機銜接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改革創新、持續優化調整,推出更多優質合作項目,助力構建更完善的貫通式培養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