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如平:教育強國建設需抓牢着眼點、着力點、着手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14 16:49:05
來源:新華網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如平:教育強國建設需抓牢着眼點、着力點、着手點

字體: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 11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在下午舉辦的“科技築基 智啟未來”科技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如平分享了自己對“教育強國建設”的理解和思考。

  陳如平認為,教育強國建設需抓牢“着眼點”“着力點”“着手點”

  抓牢“着眼點”,即恪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全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陳如平認為,首先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教育方針融入教育規劃和學校發展規劃制定,並作為指導思想和根本原則,引領規劃制定和實施;融入學校章程及機構章程編制、修訂;融入育人目標設計,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並與育人具體過程結合;融入教材編寫、課程設置、課堂教學;融入學校文化建設;融入教育幹部、校長、教師培訓;融入校長考核、教師教學述評,以及對學校、對地方教育的督導評估等工作過程。

  抓牢“着力點”,即聚焦普及、結構、質量、公平四大方面,加快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普及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首要目標。陳如平&&,教育普及對教育形態、教育方式都帶來了深遠變化。“在教育形態上,要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教育發展需求,全球教育趨勢等多方面考慮。”隨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教育觀念、教育方式需要作出相應變革和調整。“這中間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如‘高水平普及’的路徑、機制和方式等。”

  優化教育結構體系、構建“立交橋”是重點。陳如平&&,優化教育結構,涉及學段、層級、布局等,要打通堵點、卡點,熔合斷點。要關注普職分流、探索實施好高中階段普職融通機制、大力推進高中多樣化發展、關注人口變化趨勢帶來的影響,積極探索小班化教學;動態調整教師配置等。

  提高教育質量是核心,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要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要關注學業質量,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方法,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水平,確保校內教師“教足教好”、學生“學足學好”;要提高課後服務質量,構建基本服務與拓展服務相結合的課後服務體系,完善相關保障機制。

  促進教育公平是基本原則。“要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好滿足群眾對‘上好學’的需要。”

  陳如平認為,促進教育公平要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縣中”振興計劃,深入推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要面對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要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建強建好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提升終身學習公共服務水平。

 抓牢“着手點”,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打造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提高教育對外開放水平。最要的是抓牢三個重點。

  推進育人方式改革。從目標上,堅持全面育人。堅持五育並舉,促進五育融合,實現五育互育,達到全面育人目的;從內容上,堅持整體育人。充分發揮各要素育人功能,做到思政育人、課程育人、教學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社團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體系育人;從過程上,堅持協同育人。按照“三全”原則,推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從手段上,堅持科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和特點,發展素質教育,創造適合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教育。

  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教師應具備的核心素養是多方面的,這不僅關乎教師的個人發展,更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和教育質量。”要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具體包括:師德素養。教師要忠誠於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以身作則;要注重學科素養,有紮實的學科知識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教學能力。這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等。核心素養培養能力,即:思維能力培養、創新能力激發、合作能力提升。文化素養主要指人文素養、科學精神。數字素養,即:數字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數字社會責任。其他素養,比如: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心理素質、法律意識等。

  快推進教育數字化應用。“未來教育充滿不確定性和確定性,能否作出前瞻性預測,至為重要。”陳如平認為,雖然各領域數字化推進速度不同,但在教育中,應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應結合教育教學場景,借助數字技術推動新理念、新方式、新手段的形成,並將之引入教育。許多學者和企業已參與研究未來教育問題,雖存在不確定性,但總體趨勢已顯現。

  陳如平認為,未來知識構成將不再局限於書本和教材,教學模式也將去線性化,更多采用嵌入式,從點對點、一對一轉變為多點對話。學習方式也將強調沉浸式、體驗式、項目式、實踐式,鼓勵學生更廣泛地開展研學旅行,深入實踐和真實生活學習。學習平台和環境生態也將實現數字化與智能化的融合。教學關係也將從傳統的師生關係擴展為師、生、機器的關係,這將給教學環境和要素帶來新變化。學習將變得更自由、開放、隨機,學習地點、時間、參與者等規則也將發生較大變化。“要在研究數字賦能教育過程中,強調基於多元化場景構建教育生態。”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