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零一中黨委書記、校長熊永昌:因材施教 系統供給 把創新思維融入貫通式人才培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14 16:48:37
來源:新華網

北京一零一中黨委書記、校長熊永昌:因材施教 系統供給 把創新思維融入貫通式人才培養

字體: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 11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科技築基 智啟未來”科技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第二場圓桌對話環節,由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副總編輯商亮主持,以《貫通式培養教學模式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為題,邀請北京一零一中黨委書記、校長熊永昌,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李曉輝,同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新生院院長(兼)吳志軍,就各自學校的的育人經驗和實踐探索情況展開討論。

  針對在初高中階段,學校如何識別並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問題,熊永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其實是面向天賦較高、具有創新品質和創新能力的孩子。他們常表現為具有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超常的學習能力,較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自我驅動力與堅韌性,個別孩子還會出現與年齡不符的獨立性或社會敏感性,甚至有些會存在社交能力差異或孤獨傾向。初高中是人才培養的黃金時期,如何甄別這些具有創新品質的孩子尤為重要,需要通過系統性、多元化的測評體系來識別,從很早開始就發現、引導和培養具有創新潛質的人才,讓他們成長為未來能解決國家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的拔尖創新人才。

  針對貫通式培養在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熊永昌認為,人才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貫通性、長期性的系統化過程,教育應該遵循人才培養的規律。首先,中學的知識學習是階段式的,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學習任務,學段之間存在相通性,但也容易出現重復學習或者“斷層”。貫通式培養可以促進大中小課程一體化,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學生的創新思維;其次,貫通式培養能促進學習能力的連續提升,推動大中小學銜接課程和一體化課程的建設,從中學階段開始引導學生發展獨立研究能力,有利於學生進入大學後形成高階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學術素養;第三,貫通式培養的系統性供給,融合大中小優質師資力量,打造多樣化學習場景,能為人才的創新性發展提供專業化的資源供給和共享,比如讓中學生接觸大學學科的前沿技術和跨學科研究,提前接觸創新研究領域、拓寬學術視野,從而更早地確定人生發展目標和未來研究方向。

  談及如何從各學段設置相應的課程,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和更好地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時,熊永昌&&,每個學生都具備創新潛能、都需要創新素養、都可能成為創新人才。這就需要特色的、與之相呼應的教育資源來支撐,給每一類創新型人才提供合適的課程體系、成長渠道和育人平台。近年來,一零一中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不斷探索和實踐,2019年成立了英才學院,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優質的教育資源建設高端實驗室和實踐基地,開設拔尖創新課程,實行混齡、跨學段、跨校區、線上線下相結合、項目式學習等靈活學習方式,深度開發學生潛能,使具有創新潛質的青少年在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得到長足發展。

  關於如何構建初、高中與大學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反饋機制,以便及時調整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策略和方法,熊永昌介紹,北京一零一中先後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計算所、軍事科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每年持續不斷地向合作高校輸送優秀畢業生。學校與合作高校建立了數據共享平台,匯集學生在初高中和大學階段的學業表現、興趣傾向、研究成果和實踐經歷等信息,並通過人工智能分析及時體現學生動態表現;建立了常態化溝通和協調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由校長、教師、大學教授和行政人員參加聯席會議,共同探討人才培養進展、問題和改進方向。目前,一零一中還牽手國科大、北航等高校,共同推進“國優計劃”教育基地建設,培養高素質科學類課程教師人才,以強師強教夯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