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 11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科技築基 智啟未來”科技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第二場圓桌對話環節,由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副總編輯商亮主持,以《貫通式培養教學模式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為題,邀請北京一零一中黨委書記、校長熊永昌,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李曉輝,同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新生院院長(兼)吳志軍,就各自學校的育人經驗和實踐探索情況展開討論。

針對在初高中階段,學校如何識別並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問題,李曉輝用“三個有、一個能”來回答,他介紹,較早期階段是有興趣和有天賦,而有興趣和有天賦是兩個最基本的特點;有天賦是做事效率特別高,和別人不同;有興趣是好奇心特別強。中學階段後,這些學生的特徵會更明顯,此時就要往有志向方面培養,堅定他們的做事目標,將有興趣轉化為有志向;在品質上做好指導和督導,引導其能夠形成自律。概括起來就是從發現到培養,最後成為有興趣、有天賦、有志向,能自律。
針對貫通式培養在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李曉輝介紹,貫通培養最大的價值在於:真正尊重人成長的規律,人成長最大的規律一個是主體性,另一個是差異性;不同孩子是不一樣的,學校所有學段設計是按平均水平,兩頭的孩子都會有,有的孩子早慧型可以快速成長,而另一頭有些孩子則高中畢業水平都達不到。貫通式雖然是實驗性和部分學校做的事情,也是很難做到。為此,需要給一部分早慧天賦的孩子提供一個成長空間。從國家角度看,希望孩子可以早發現、早培養,早成才,越早成才貢獻就越大,要讓有天賦的孩子盡快成長起來,這件事特別值得探索,哪怕走一些彎路也是值得的。
談及如何從各學段設置相應的課程,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和更好地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時,李曉輝從兩個角度進行介紹,一是課堂角度,針對個體差異,包括特別有天賦的學生,學校開設分類、分級、分層課程;分層是指同一個年齡段和同一個學段學習能力不一樣,名稱為PARB,R課程是標準的,B是基礎的,A是高級的,P是專業級的;而分級課程更適用於貫通的孩子,從課程上保證了其個性化的成長。二是教學角度,轉變教學觀念,在課堂上讓其知道世界不確定性的答案更多,依靠跨學科實踐活動解決實際問題,在基礎教育階段進行創新,做到貫通。
關於如何構建初、高中與大學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反饋機制,以便及時調整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策略和方法,李曉輝&&,中學與高校之間是相互關注的,學生要想進入理想大學和專業去學習,會特別關注各高校發布的招生信息;希望高校到中學建立一些項目班,讓學生與高校間建立起&&,幫助他們成長,進行專業發展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