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3日電 11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
上午場次圓桌對話由新華網教育副總編輯商亮主持,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北京郵電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彭木根,中國礦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忠賓等共同圍繞《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的挑戰與應對》話題展開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針對人工智能背景下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彭木根從本科與研究生教育教學角度出發展開論述。彭木根指出,“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需要與時俱進。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更應注重教授學生方法並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而非僅僅是具體的知識點。”
談及教學要素的變化,彭木根認為,傳統教材注重理論、技術闡述已難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他&&:“教學要素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線上線下混合課程成為新的常態,教材中的數字元素也需得到重新體現。”因此,如何打造和使用數字化教材,已成為擺在管理部門、教師及學生面前的共同挑戰。
在教學理念上,彭木根主張:“本科階段,無論專業如何,都應引入AI通識課程,並結合專業需求,輔以具體案例教學。”他強調未來教學工具應超越紙質教材,讓學生學會運用各種AI元素,使AI工具成為學習和工作的得力助手。同時,彭木根認為:“教學質量的評估與保障應借助AI技術,而非僅依賴傳統的問卷調查等方式。”
在談及如何提升學生競爭力時,彭木根&&,AI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他指出:“若學生就業方向與所學專業相符,AI可為其提供專業知識的精細化梳理,查漏補缺,並進一步擴充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內容;若就業方向與專業不符,AI則能發揮更大的輔助作用,通過推薦相關課程與實踐機會,幫助學生迅速構建和完善新的知識結構。”他強調,在AI時代,打破傳統專業與思維界限至關重要,尋找新的AI爆發點將是提升競爭力的核心所在。
論及技術如何賦能教育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提升,彭木根&&,北郵一直在積極探索並付諸實踐。在此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文科與工科間的隔閡以及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的合理性等。對此,彭木根提出利用AI技術打通理論與實踐教學,通過實際案例展示理論知識,實現虛實結合,努力解決紙上談兵的問題。
此外,彭木根還設想:“借助AI技術,我們能否實現一位教師同時教授多名學生,並為每位學生配備一個虛擬數字人?AI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推送相關課程與知識,實時跟蹤學習薄弱點,並進行針對性教學。”
為了應對AI時代挑戰,北郵已推出多項創新工具。例如,計算機編程輔助工具可為學生提供編程語法問題及解決方案;知識圖譜則有助於學生規劃課程,實現跨學院、跨專業的自主學習與推薦;同時,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北郵還開發了全過程的心理健康輔助軟體,從學生入學到畢業乃至步入社會提供持續的心理支持。
在談及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時,彭木根認為教師需不斷學習,提升自我以適應新的教學要求。他&&,“教師應掌握基本的人工只能知識,以便向學生傳授AI通識課程的核心理論。還要結合所授專業和行業特點,深入了解並熟悉典型的AI應用案例,避免自身專業與AI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同時,要靈活運用AI工具於教學中,增強教學互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後,要利用AI技術有效維護教學秩序,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他強調教師應將AI通識、AI典型案例與AI工具有機融合在教學中,以提升教育質量並培養出更多具備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