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2月13日電 11日下午,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科技築基 智啟未來”科技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分論壇在京舉辦。首場圓桌環節,北京市豐台區委教工委書記、豐台區教委主任楊曉輝,天津市河東區教育局局長於曦,河北省保定市教育局副局長李保雪圍繞《數字化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區域特色打造》進行了討論,該環節由新華網主持人劉燕主持。
數字化時代,多地積極推進數字教育戰略,探索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楊曉輝介紹了豐台區推進數字教育戰略的舉措。首先,通過構建“網絡教育生態圈”,實現了區域內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教育信息化的均衡發展。“豐台區搭建了‘豐信’平台,該平台實現了區域業務系統與學校業務系統的整合,從教學資源到教師繼續教育,實現教師‘一賬戶’全面管理以及資源數據的區域統籌。”楊曉輝&&,通過“豐信”平台,豐台區整合了全區各校優質教育資源,形成統一的教育資源庫,引入智能算法實現資源精準推送,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學科的需求。其次,持續推進教師數字化能力培訓。據悉,豐台區通過定期舉辦信息化教學研討會、工作坊和線上培訓課程,幫助教師掌握先進數字化教學工具和技術。同時,鼓勵教師參加跨校、跨地區的網絡教研活動,共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第三,創新人才多元培養方式。今年3月,豐台區創新人才發展中心、豐台區青少年創新學院成立,掛牌首批13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校。豐台區還制定了區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生態體系和區域創新人才培養長鏈條生態體系。
楊曉輝&&,對教育數字化,特別是和學生接觸的教育數字化,我們持積極但謹慎的態度。“其中涉及很多方面,不僅是技術應用,還包括學生能否進行有效自我管理、如何應對信息多元化和青少年尚不成熟的心智之間可能産生的教育問題等,這些都需要我們逐步探索。”
“教育數字化是系統工程,天津市河東區也在持續努力。我們認為,教師數字素養水平是其中很關鍵的因素,我們非常期待新技術能夠幫助、賦能教師。”於曦分享了自己在學校調研中關注到的一些現象,以及採取的對策。“我們注意到孩子們在面對新技術時,掌握技術的水平更高,接受新技術的速度更快,相較而言,教師往往是滯後的,所以我們區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認為最關鍵的是要把握對教師的培訓和培養。”於曦介紹,河東區通過三個“會用”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學會使用”,即通過設計任務驅動教師學習新技術;“匯集共用”,即通過教研聯動整個教育系統,提升教師運用技術的水平;“智慧應用”,教師掌握技術後,與課堂教學、師生溝通深度融合,整體提升教育質量。
針對有效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教學改革的提問,於曦認為,數字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發揮示範作用:通過鼓勵優秀教師展示數字化教學成果,激發其他教師興趣。同時,通過佈置數字化任務,如製作教學短片,促使教師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新技術,進而將這些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這種任務式學習有助於快速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是完善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讓教師明確數字素養對評價的影響。通過技術和評價指標的結合,為教師和學校描繪清晰的發展畫像,實現評價的可視化。“目前,我們在這方面仍有不足,需要繼續努力。”
李保雪介紹了保定市在推進數字轉型過程中的相關舉措。“首先,我們着力打造數字平台,為更多教師,特別是邊遠地區教師提供豐富教學資源。其次,我們注重提升教師數字素養,通過培訓、督導、評價和激勵,全方位提高教師的數字應用能力。今年9月份我們在全市開設了人工智能課程,提升學生科技素養和科學興趣。”關於數字化進程中的不均衡問題,他&&,“我們正在通過一系列措施努力縮小城鄉差距,確保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在教育領域,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正推動教學改革的步伐。李保雪以保定市第一中學為例進行了相關介紹。這所百年名校通過引進因材施教的教學系統,打造了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教師、學生與平板的互動,以及課前、課中、課後的個性化輔導,提升了學生的個性化能力。此外,在體育訓練方面,智慧訓練系統的引入也使得訓練更加科學化。
數字化技術的顯著特點是信息的整合與使用便利,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日漸廣泛。如何更好地利用數字化資源,李保雪認為,首先是實現區域內資源的充分利用。“保定地區通過國家平台、數字教學平台以及市級智慧教育平台,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每位教師都有賬號,能隨時調動各平台上的教學資源。”其次是區域外資源的融合與共享。“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期望通過進一步交流與合作,豐富和拓展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跨區域共享,提升整體教育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