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3日電 11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
上午場次圓桌對話由新華網教育副總編輯商亮主持,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北京郵電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彭木根,中國礦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忠賓等共同圍繞《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的挑戰與應對》話題展開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王定華&&,放眼未來,人工智能時代,高校將實現校園賦能、家校互相增強、泛在教育環境,將從片面看重智育轉向促進全面發展的教育,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探索更多人機協同的智能課堂形式。“我們必須搶抓機遇,秉持更開放的姿態、更精準的政策、更堅定的行動,全力促進數智技術與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王定華強調。
他進一步説,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五方面入手:
首先,“要制定頂層設計政策方略,推動構建多方參與的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政策制定,建立健全科學的法治體系,制定系統協調的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發展戰略與行動計劃。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和服務協同,形成教育數字化的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人工智能教育要從小抓起,研究新對策、摸索新規律、洞察新趨勢,制定大、中、小學段教育規劃。”
其次,王定華提倡産教融合的集群發展模式。“借力教育數字化促進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創新。同時加強與産業的合作與交流,積極鼓勵校企合作、産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
在人才培養方面,他強調要培養具備數智賦能的人才。“他們應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具備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應用等技能,同時擁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以及建立人類共同體思維與跨文化合作能力。”因此,要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深化産學合作,協同育人,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
同時,王定華認為,教師需要不斷轉變和提升自身能力。“數智時代,教師將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教師更多地扮演指導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高校應該助力教師不斷學習和掌握新技術,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提升教師應用人工智能促進職業發展、終身學習和轉型發展的能力。
最後,他提出構建開放共享的教育新生態。“通過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我們可以深化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治理國際合作,推動教育資源的全球共享和協同發展。同時,加強教育倫理和法規建設,確保教育數字化的健康發展。”
面對數智時代的挑戰,北京外國語大學也在積極探索應對之道。王定華介紹:“我們正努力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探索外語教學與研究的數智化發展路徑。例如,我們承擔了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並成為首批試點高校。同時,我們還成立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立足本校外語教學與研究傳統優勢,推動語言智能研究的突破性進展。”
此外,北外還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應用。“我們針對混合式教學實踐,支持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外研在線”的個性化自適應教學平台,創新融合數字人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此來創建以教材為中心的助教角色。在翻譯實踐上,我們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翻譯領域的融合創新,全流程賦能助力院校培養傳播中國聲音的高素質翻譯人才。同時,在寫作教學和口語實訓方面,我們也引入了智能技術,幫助學生掌握英美規範表達,精準提升實際交流中的口語技能。”
在智能教育環境建設方面,王定華補充説:“我們通過‘雲中控、雲錄播、雲管理+雙屏互動’的智能教室解決方案,建設虛擬倣真、寫作翻譯、互動研討等多類型學科智慧教室,豐富教學手段,推動教學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