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2日電 11日,以“數智賦能未來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原副部長級專職委員管培俊等出席活動並致辭。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俞偉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武世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游森,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李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長孫芙蓉,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山東大學黨委書記任友群作主旨演講。全國各地知名高校代表、中小學書記校長代表,以及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參會。

主旨演講環節,武世興在題為《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報告中&&,“要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定位、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務,探索構建中國式高等教育發展模式,更好服務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他強調,高等教育總體戰略就是要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總體目標就是要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工作主線就是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在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和教育教學體系方面,武世興提出:“要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為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將從三個方面着手開展工作:提煉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政元素,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特點,研製各本科專業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構建各學科專業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為主幹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運用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研製文科專業類教學要點;編好用好“馬工程”教材,建設新時代“金課”。他強調,要引導教師在“全要素”體系中理解課程思政,以學生的第一視角檢驗人才培養的效果,保證各項舉措得到真正落地落實落細。
談及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武世興特別關注了三類重點人才。首先是基礎學科人才。他&&:“我們將通過全方位謀劃、全周期支持、全要素改革、全鏈條銜接,突破常規,創新模式,培養未來傑出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醫學科學家。”為實現這一目標,教育部通過向下銜接,推動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聯動,開闢一體化識別、選拔、培養、升學通道。同時向上貫通,推動本碩博貫通式培養和“一生一策”個性化培養。通過左右協同,與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醫科院、中醫科學院、農科院等各研究機構協同起來,構建聯合導師團隊,搭建資源共享平台,開闢國際合作交流平台,為拔尖學生接觸學科最前沿提供機會。
對於國家戰略和急需緊缺人才的培養,武世興指出:“我們將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引領,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再出新,加強關鍵領域人才培養。”通過推進組織模式創新,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産業學院、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等特色學院,對教學資源和師資進行重組、重構。把新理論、新科技引入教學內容,産教融合、科教融匯,培養新時代所需人才。同時,辦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加快培養轉移轉化領域的專業人才,盡快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在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方面,他強調:“高校應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需要,優化調整專業結構,做強優勢學科專業和特色學科專業。”強化協同聯動機制,實現學科專業與産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的相互匹配和相互促進。他&&,教育部將繼續推進學科專業的調整工作,以提升其與國家戰略急需的適配度,與區域和産業發展的適配度,以及與學生全面發展的適配度。
建強人才培養核心要素也是關鍵一環。武世興&&:“我們將通過課程改革小切口來解決人才培養大問題,從而實現高等教育改革的強突破。”教育部將繼續推進高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建設一流核心課程、教材、實踐項目、師資團隊,為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提供支撐。
最後,在推進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武世興展望了未來高等教育的嶄新形態:“高等教育將建設在智能基座之上,要與産業行業相結合,前瞻布局研究未來教育形態,探索數字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他透露,教育部將積極支持高校開展教學改革試點,建設數字化課程教材體系和未來學習中心,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營造“師—生—機”三元深度交互的育人新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