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2日電 11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原副部長級專職委員管培俊等出席活動並致辭。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俞偉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武世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游森,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李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長孫芙蓉,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山東大學黨委書記任友群作主旨演講。全國各地知名高校代表、中小學書記校長代表,以及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參會,圍繞教育政策改革、教育發展趨勢、人才培養創新策略,以及新形勢下教育未來方向等熱點議題,展開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討,共同為教育強國建設獻計獻策。

活動現場,高松介紹了對“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思考及中山大學的實踐。
“大學的中心任務是人才培養,而人才培養要依靠教師。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學生的健康成長,二是教師的學術發展,兩者相輔相成。”高松&&,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服務教育強國建設,要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培育新時代的“大先生”。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首先要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要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加強科研誠信與優良教風學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要加強卓越教師培養。着力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將卓越科研同卓越教學相融合,讓科學家同時成為教育家。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服務教育強國建設,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激發教師隊伍創造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要大力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高松介紹了中山大學的相關實踐:
2023年,中山大學開始全面推行教研系列“預聘—長聘制”改革,按照“高水平、國際化、少而精”的原則,面向全球選聘優秀人才,特別是優秀青年人才。高松&&,“學校對青年教師的期許是要成為傑出的學者、科學家。‘預聘—長聘’制的重點不是‘走’,而是‘留’,我們預計未來能留下的是大多數。”
學校還開展學部制改革,統一人才引育標準。高松&&,對於多校區多學科的大學,學部制是學術治理的有效途徑。這種制度設計有利於統籌相同和相近學科的學術評價標準、教師評聘標準等,便於促進跨院係、跨學科的教育和研究。
此外,學校還形成了促進教師發展的制度體系。高松介紹了近年來中山大學主要採取了的一些舉措,包括:健全教師分系列聘任發展體系,按教研型、教學型、研究型教師三個系列,進一步推進教師人才分系列發展,讓每位教師都明確自己的發展軌道和目標。深化教師評價改革,堅持科學評價和分類評價,比如對於國防科技領域教師科研專門評價。實施跨院係兼職政策,一位學者可以同時有一個主聘單位、一個從聘單位,兩個單位協調如何評價這位學者的成果,以及安排教學工作。建立訪問學者制度,如學校的人文高等研究院就常年有國內外的知名學者駐校訪問。實施學術休假制度,為教師提供更多時間保障,促進創新能力提升,加強國際學術交往。設立逸仙博士後項目,優化博士後培育平台,為高水平師資隊伍培育新生力量,逸仙博士後出站後可直接申請教學研究並重系列的教師預聘職位。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服務教育強國建設,要以引領未來為目標,探索教師隊伍建設新路徑。“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要在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當中,來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高松認為,第一,用人工智能賦能教師隊伍建設。
“要積極提升教師數智素養,提升人工智能應用能力,特別是更新教育觀念,增強轉變教學模式的主動性,探索人工智能時代大規模因材施教的有效路徑。要以人工智能賦能卓越教學,發揮人工智能的‘助教’功能,使教師可以投入更多精力用於個性化學業指導,更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好奇心和想象力,為培養數智時代的卓越創造力打下基礎。”
第二,以機制創新促進教師學術發展。
以學科建設為牽引,提高人才引育成效。結合學科規劃尤其是學科重點發展方向精準引進人才,促進學科交叉與創新團隊的建設。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支持教師開展有組織科研與自由探索。大學要在“有組織科研”和“自由探索”間進行平衡,把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提煉出來的重要科學問題,轉化為師生的研究興趣。
第三,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和使用。中山大學持續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勵青年人才開拓新的或有特色的學科方向。建立了青年傑出人才綠色通道,助力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積極推進海外引才機制創新。今年10月,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運行,重點發展生物醫學、應用數學和人文社科交叉三個領域,面向全球延攬頂尖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