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傳統師道文化,同時也展現了新時代教師的精神風貌。正逢第40個教師節,新華網聯合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推出北京優秀教師實踐案例,用真摯的情感和細膩的敘述,分享北京教育系統優秀教師們的從教經歷和他們對“教育家精神”的深刻理解。
談及教育家精神,首都醫科大學藥學院博士生導師、院長王玉記強調: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經驗積累,更需要終身學習、實踐反思和自我完善。作為一名教師,要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激揚奮進的精氣神,以勤勉奉獻為“強國有我”寫下生動注腳,着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勤於治學 不懈求索
勵志,是王玉記留給學生們的印象之一。幼年的生活經歷讓他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質,為他日後的學習和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秉持着成為一名醫生治病救人的樸素心願,王玉記進入北京大學藥學專業,並在學習中逐漸領略到藥學的價值和魅力,從此在藥學領域深耕不輟。
在王玉記眼中,科研創新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科研數據做得好,不一定意味着這個研究就有意義,一定要看它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他將科研方向聚焦於臨床,旨在解決手術中、用藥過程等面臨的實際問題,以期為患者帶來更多福音。
以身作則 創新育人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作為高校教師,王玉記以身作則,既傳授知識、也傳遞信仰,給學生以無窮力量。
面對“00後”學生,王玉記敏銳地捕捉到他們自主意識強、思維活躍、熟悉網絡技術等特點,適時調整了自己的教學方法,注重與學生平等交流,進行鼓勵式互動討論,更充分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不僅如此,他還倡導學院教師進行教學創新,如編制新形態教材,讓學生通過掃描書本上的二維碼,在移動終端上掌握更多延伸的、立體化的、具象的、動態的信息,既保證知識的專業和權威,也迎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式,有效提升了教學質量。
2017年,首都醫科大學藥學院啟動虛擬倣真項目。作為課程負責人,王玉記結合項目主講“實驗安全課程”,課程通過虛擬倣真技術構建逼真的實驗和實訓場景,讓學生在線上也能獲得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
磨礪意志 放眼全球
“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在反復失敗中,磨練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心理耐受力。”王玉記認為,藥學實驗,就是一個從反復失敗中尋找細微奇蹟的過程。他鼓勵學生們,要在反復失敗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從每一次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對於首醫階平班的學生而言,二年級便進入實驗室,無疑是一大挑戰,實驗伊始便遇到很多波折。但王玉記始終陪伴在旁,耐心解答、引導思考,幫助同學們重拾信心,帶他們通過繼續查找文獻、改變條件,在嘗試了五十多次後最終找到了合適的實驗條件。
王玉記還鼓勵學生仰望星空,盡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學習研究領域及相關學科的國內外研究前沿動態。博士生小賈一直有交流學習的夢想,曾多次申請未果。王玉記得知情況,積極幫助小賈爭取到合適的機會。在這樣的育人理念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機會繼續深造,在廣袤的世界中汲取能量,為日後研發出更多適用於國內臨床需求的新藥和特效藥奠定基礎,助力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真正在祖國大地開花結果。(夏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