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懷抱負做學問 科研育人潤無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20 10:43:44
來源:新華網

胸懷抱負做學問 科研育人潤無痕

字體:

  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傳統師道文化,同時也展現了新時代教師的精神風貌。正逢第40個教師節,新華網聯合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推出北京優秀教師實踐案例,用真摯的情感和細膩的敘述,分享北京教育系統優秀教師們的從教經歷和他們對“教育家精神”的深刻理解。 

  親手帶學生操作儀器,直接趴在雨天的地面上調試,帶着學生不分晝夜地忙碌在實驗現場……三十餘年的從教生涯,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魏飛的一言一行,滋潤着學生們的內心。“做老師非常重要的一個職責,是怎麼想辦法讓年輕的學子入門,想辦法點燃他對社會、對專業的熱情, 啟發他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談到教育家精神,魏飛這樣説。

  言傳身教 傳道受業解生惑

  在學生眼中,魏飛是一位讓人如沐春風的“暖男”。每次組織春游秋游等活動,除非出差,魏飛都會與學生們一起踏青、賞葉,坐在一起談天説地,暢談科研與人生。

  “我和魏老師第一次見面,是推薦保送研究生之前,他非常親切,直接就和我討論一些學術上的想法……他的思想以現在觀點來看仍然非常奇妙。”回想起第一次見面,魏飛的學生彭翃傑仍記憶猶新。

  魏飛淵博的學識、開闊的視野與活躍的思維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學生們經常能從與魏飛親切的聊天中獲取極大的養分。張如范常常感慨於魏老師淵博的知識,“既有學術前沿,又有化學、物理、力學、電學甚至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識,跨度之大讓我一時難以適應,往往要私下搜索學習,時間久了,我發現,僅僅通過和魏老師聊天就能學到不少知識。”

  作為一位熱情的教育者和富有創見的學者,魏飛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對知識深度的追求和對學生成長的關注,他的課堂總是充滿活力與激情,他總是運用自身豐富的經驗和智慧激勵學生追求卓越。

  勇攀高峰 刷新紀錄

  納米科技的廣袤天地中,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總能刷新我們的認知邊界。在“超長碳納米管的製備與性質研究”這一課題中,超長碳納米管的研製難度在實驗室中是公認的,許多研究者對其望而卻步。然而,魏飛卻懷揣夢想,自研究起始就對團隊提了一個特別高的目標——製備出一米甚至一公里的超長碳納米管。要知道,在2009年之前,全世界最長的碳納米管也僅有四厘米長。儘管最終一米的目標沒有實現,但是他們團隊於2013年成功突破了半米大關,製備出長達半米的單根碳納米管,創造了當時的世界紀錄。

 辛勤耕耘 精確“看見”微觀世界

  十年前,魏飛團隊選擇了一條關於“看見”的研究之路:在分子篩中利用相位襯度成像技術在非冷凍條件下,探索以更高的空間分辨率,在實空間中觀察可以發生反應的分子運動狀態。經過團隊日復一日地鑽研與實驗,在多孔材料領域耕耘數十年的魏飛和團隊終於觀測到了孔道中的“別有洞天”——分子篩失活後堵在分子篩孔道中的烴池。

  後來,魏飛團隊透過電鏡看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在分子篩孔道裏,小分子的一個個原子、苯環的正六邊形結構竟然清晰地呈現了出來。這一“看見”不僅提供了一種直觀、靈敏的手段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多孔材料中的主客體范德華相互作用,更推動了電子顯微鏡學在單分子成像上的進一步應用。“看見”的研究成果,為多孔材料在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環保潔凈技術、生命體特徵等課題的深入探索提供了重要支撐。2021年,魏飛團隊的研究成果——利用單分子成像技術探測到分子篩孔道內范德華相互作用,刊登於《Nature》雜誌,併入選清華大學2021年度“全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22年,團隊更進一步的研究成果以“電子顯微鏡對分子篩限域單分子的原子級成像”為題,再次登上《Nature》雜誌。

  用更精密確切的手段和方法觀察原子尺度的微觀世界,“這種對於物質結構的深入分析,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最基本方式。”魏飛説。(文/可黎明)

  躬耕教壇與沙海 至誠報國的“沙漠園丁”

  潛心育人傳薪火 做教育家精神的堅定踐行者

  以科教為燈 為學生點亮人生出彩的光

“師者之師” 篤行致遠

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為冬奧健兒披上國産“戰衣”

  與“林”相遇 不負“芍”華

【糾錯】 【責任編輯:岳祥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