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傳統師道文化,同時也展現了新時代教師的精神風貌。正逢第40個教師節,新華網聯合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推出北京優秀教師實踐案例,用真摯的情感和細膩的敘述,分享北京教育系統優秀教師們的從教經歷和他們對“教育家精神”的深刻理解。
坐電梯到14 樓,走到辦公室門口,開門、開燈、開電腦……一氣呵成,“幾乎閉着眼也能完成。”這是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花卉教研室主任劉燕留校任教的第四十個年頭,三尺講&是培養她的沃土,更是她奉獻社會、回報祖國的崗位。
“與園林相遇是一種特別的吸引。”曾經,一本雜誌上的蘇州園林木刻讓劉燕印象深刻,1980年,17歲的劉燕考入當時還是北京林學院的北京林業大學,就讀於園林係,成為她跟園林緣分的開始。
白天泡在工地,晚上熬夜畫圖,是“園林人”的真實寫照。因此,劉燕十分理解學生們的辛苦,“無論學生未來是否選擇從事園林行業,接受教育都是克服自身不足、走出舒適圈的重要途經。”她鼓勵學生發現興趣、尊重個性,也引導學生建立社會責任感,高標準要求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劉燕十分注重品德教育,激發學生創造能力,鼓勵學生紮實進步,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擔任教研室主任期間,她主動承擔起心理問題和學業困難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在她的幫助下,多名學生重塑信心、順利完成學業,有的還獲評了優秀畢業論文。
讓劉燕倍感欣慰的是,自己教過的園林學院的學生都很能吃苦。儘管學業繁重,但不論是當年裹着棉大衣擠在木板房,還是現在身處舒適的教室,園林學院的學生們都毫不懈怠。她説,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劉燕回憶,研究生就讀期間,自己跟隨導師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王蓮英到山東實踐,她們注意到農民田裏種的芍藥只開花二十天就謝了。“能不能把它開發成切花呢?這樣不僅可以擴大用途,還可以讓農民有更多收益。”王蓮英建議的方向,劉燕一堅持就是三十多年。
多年來,劉燕深耕芍藥研究領域,在芍藥的設施品種篩選、低能耗生産、花期調控、環境精準控制等方面攻克多項關鍵技術,創新設立了芍藥盆花、切花、容器苗不同産品産業化生産技術體系並推廣應用;資源保存方面建立了包含 70 多種園林植物種植超低溫保存程序、園林植物花粉超低溫庫,填補了我國相關研究空白,使我國花粉超低溫保存相關研究處於領先地位,對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社會意義。
“劉老師就像一本百科全書,無論在什麼階段,都能給我們新的啟示,讓我們受用終生。”“恩師益友”是學生對劉燕的評價。同樣的,劉燕講起自己求學任教中的“恩師益友”,也是銘感於心。
劉燕回憶,求學期間的一次《園林綠地系統規劃》課程上,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楊賚麗問大家周末都在做什麼,大多數同學們都回答“在教室學習”,大家都以為自己給出的是老師滿意的答案。沒想到楊賚麗反問:“你們讀的是給人們營造美好環境、讓人游憩玩賞的專業,自己都不出去玩,怎麼給別人創造出一個好的環境呢?”經過四十年的磨練,劉燕説,自己更加明白了這句話背後的深刻含義:要始終站在景觀的使用者、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上去思考和解決園林的問題。
讓劉燕印象深刻的還有她的博士生導師原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高榮孚。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敬畏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深深影響了劉燕。給本科生上課時,高榮孚總會抱着一堆夾了很多書簽的中外文書籍,講到某個地方就把資料翻開,結合對照着講,給博士講課,更是總是最新的內容。
初心,堅持,傳承。關於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劉燕的答案浸潤在每一名學生的成長歷程中,落筆在每一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科研成果中,鐫刻在與恩師的每一幕美好回憶中,烙印在一代代北林教師的真情接力中。“老一輩先生們的言傳身教激勵着我去做一位好老師,他們是我為師的榜樣,也是我終身的導師,到現在我都在努力追趕,”在做“好先生”的路上,她一直不敢停歇,“歲月悠悠,韶華短暫,我將銘記為師初心,繼續探索育人心路,為教育改革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張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