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傳統師道文化,同時也展現了新時代教師的精神風貌。正逢第40個教師節,新華網聯合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推出北京優秀教師實踐案例,用真摯的情感和細膩的敘述,分享北京教育系統優秀教師們的從教經歷和他們對“教育家精神”的深刻理解。
在北京教育學院,有這樣一位“師者之師”,他扎根教師培訓崗位辛勤耕耘,憑一腔熱愛在教師培訓專業化道路上開拓創新,以自身光芒點亮身邊教師,他就是北京教育學院教育幹部學院教師余新。
一位教師“培訓迷”,敢為“天下先”。作為“教師培訓師”,余新把培訓融入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對教師培訓工作忠誠執着, 一心一意把每個項目做好,他通過課題研究、撰寫論文論著和開發培訓項目與課程等形式,探尋教師培訓師的成長規律及其勝任力培訓方法。余新重視培訓方法和內容的創新,把“世界咖啡”等參與式方法引入到教師在職教育活動中。此外,余新還把“學生為本”(SCL)教學方法項目納入中小學教師培訓與教改實驗中,探討中小學課堂教學增強“學生為本”元素的方法,從而通過改進教師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位教學“示範者”,信奉“正人先正己”。從教29年來,余新始終認為,作為“教會老師們如何教學的人”,教師培訓師的教學必須把標杆作用做出來才有“示範”意義。在連續15年主持國家級培訓——“國培計劃”培訓管理者培訓示範項目(2009-2023年)期間,余新帶領團隊深耕教學領域,開發出“教師培訓管理者工具箱”培訓課程,用其獨特培訓方法為來自全國500多所院校1000多名教師培訓者同行提供了全新思路。
一位培訓研究開拓者,堅持跨界思維與國際視野。自1995年進入北京教育學院工作以來,余新承擔了學院重大課題“國際理解教育”,該課題後來發展成為北京市級重點課題“奧運背景下的國際意識教育行動研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國際理解教育中心“中國案例研究課題”。
二十一世紀初,余新參與中國教育學會支持的多元智能理論與實踐研究,邀請來自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的多名外籍專家合作出版《多元智能在世界》。最近十年來,余新與英國專家合作開發了“學生為本”培訓項目,並帶領中小學教師編寫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設計》系列叢書,助力北京市中小學教師有效落實“雙減”政策和義務教育新課標要求。
一位行動學習者,理論與實踐成果豐碩。近年來,余新發表多篇關於教師培訓研究的高質量論文。他於2012年出版的專著《教師培訓師專業修煉》被全國多所院校用作培訓教材。2014年,余新的團隊成果《教師培訓管理工具箱的開發與運用》獲第七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21年,他主持的“國培計劃”北京教育學院培訓管理者團隊研修項目入選教育部“國培計劃”十周年優秀培訓案例。同年,他負責的兩個教學團隊成果分別獲得北京教育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如果教師是正確的,教育就會是正確的;同樣道理,如果教師培訓師是正確的,服務於教師學習與工作的教師培訓就會是正確的。”余新在他的專著《教師培訓師專業修煉》開篇如是説。多年來,他不僅開拓了“教師培訓師”新的專業研究領域,而且身體力行、率先垂範,為教師教育者和成人教育工作者樹立了學習的典型。在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余新在教師培訓專業化道路上的研究與貢獻,展現了一位“教師的教師”篤行致遠、惟實勵新的時代風采。(文/王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