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填報服務這麼火,家長可以這樣做-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1 10:25: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志願填報服務這麼火,家長可以這樣做

字體:

  在孩子的成長中,為自己作決定,作選擇,本身也是一項需要學習的重要人生技能。

  ——————————

  最近,一個關于“報志願”的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女生情緒十分激動,指著媽媽振振有詞地説:“從今以後,我走的每一條路、爛路,都會賴你。”媽媽雲淡風輕地表示:“不然,你能去哪兒呢?(這是)我花錢給你報(的)這志願。”從女孩對媽媽的指責中可以聽出來,她想要去一所學校學習金融專業,但被媽媽強行改變了。這位媽媽花錢找的志願填報機構,沒有為女兒選擇一條她本人想走的路。

  距離2024高考不足一個月,志願填報服務也如火如荼。這個視頻,讓不少家長心裏慌得很,生怕自己的選擇,將來也會換來這樣的結果。那麼,關于孩子的高考報志願,家長到底可以做什麼呢?

  第一,盡早動手搜集資訊。

  很多家庭都是在孩子高考完分數出來之後才開始考慮報志願的問題,這個時候往往只有一兩周的資訊處理和作決定的時間,而我們需要從海量的資訊中篩選出適合孩子的選項。如果這麼晚才開始動手,結局通常是,資訊爆炸,大腦癱瘓,最後慌裏慌張完成任務。

  有位媽媽問我:“老師,我孩子説喜歡動手類的事情,想學工科,但是我覺得工科好像就業不好,工科到底能不能選呢?”其實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工科這個概念太大了,還有很多細分門類,比如能源、交通、通信、人工智慧、土木建築、測繪、遙感、船舶、電氣工程及自動化、紡織材料、核工程、制藥工程、食品工程,等等。每個門類下還有很多更細分的專業名稱。這些資訊在陽光高考網這樣的官方網站上都能查到,只是我們平時不去研究的話,希望在一兩周就把這些資訊吃透讀懂是非常費力的。

  搜集資訊可以從高一甚至更早的時候開始,把了解大學和專業當成一門家庭功課來做,細水長流。因為除了陽光高考網這樣的網頁資訊之外,最直接又可以提供豐富資訊的方式是“生涯人物訪談”,也就是找到某個感興趣的專業、職業中的從業人員去問問,進行一個簡短的訪談。不僅可以了解專業和行業的客觀資訊,比如薪酬、工作強度、工作時長、工作大致內容和流程、工作晉升道路,還可以了解當事人從事某個專業或者行業的主觀感受,甜點和痛點等,包括最不容易被外行人所知曉的資訊。

  這些都需要花時間來完成。當然,打自己心儀的大學招生辦的電話也是一種了解專業和職業的途徑,但往往在高考完了之後,各所大學的招生辦電話都忙線,很不容易打進去。如果有這種提前的意識,可以提前打電話或者在官網的公眾號提問自己最關心的問題:比如專業的培養方案,大致要學習哪些專業及選修課,如果分數不太夠,了解一下該學校的轉專業的方案,以及往年的轉專業情況。提前問,而不是高峰期問,最容易得到回復。

 第二,日常討論人生想法。

  不光搜集資訊需要從長計議,其實對孩子願望的了解也是一個長期工程。父母對孩子生涯發展的教養行為分為3種類型,分別是支援、干涉和缺位。干涉型父母就是讓孩子聽自己的,就像是前面提到的視頻中的那位媽媽。缺位型就是放任不管。這兩種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而言都是不利的。父母的支援行為包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一些重要的人生方向問題,看看孩子是怎麼考慮的。比如,你有什麼夢想?你覺得自己擅長什麼?你向往什麼樣的生活,你可以描述出來嗎?越具體越好。你以後想從事什麼職業?你覺得以後國家和社會需要在哪些方面建設,你可以用你的哪些能力去完成呢?這些問題可能孩子一時回答不了,目的就是讓他産生疑惑,引發探索動機。

  支援孩子自我探索也可以從日常表現開始,讓孩子將自己日常學習生活中最感興趣的,投入時間最多的幾類事情寫下來,之後可以仔細分析一下,為什麼自己喜歡這些事物或者擅長某種能力。分析出最擅長的是哪些能力,最感興趣的是哪類事物,這樣有助于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選擇自己擅長且喜愛的。

  當然也可以選擇做一些心理測試,例如多元智能測試、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等,借助一些心理學上的工具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內心感興趣又擅長的事情,值得追尋的事情,把這些事情跟未來的專業選擇關聯在一起。

  這個部分也是那些網紅專家和報考機構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大家都在討論學校更重要還是專業更重要,甚至是城市也很重要的時候,其實都沒有考慮孩子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好的志願一定是考慮孩子的興趣能力特徵,還有孩子的意願。

  天底下誰最了解孩子,肯定是父母。網紅專家們或者高考志願填報機構可以隨便發表觀點,也能夠把你送進某個熱門專業、熱門學校,但是很少問問這是適合你的路嗎,是你夢想的道路嗎?是你願意長久堅持走下去的路嗎?因為網紅大V們並不需要對某個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負責。孩子過得開不開心,是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事業和使命,有什麼樣的精神追求,並不是他們關心的。就像前幾年有句網絡流行語説,“大部分人只關心你飛得高不高,遠不遠,只有少數人關心你飛得開不開心,累不累”。

  第三,選擇權交給孩子自己。

  無論是什麼樣的選擇,漫漫人生路,歸根到底都需要孩子自己來走,家長並不能代替他們,所以選擇權應該在孩子自己手裏。

  有可能父母的意見和孩子的意見出現分歧,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需要建立對生涯理念的共同認知,知道從哪些維度去談論職業,理想職業的標準是什麼,以及如何決策。如果沒有這個共同的認知基礎作為前提,那麼雙方就很難開展有效討論。

  在討論一個具體職業時,大家需要對這個職業都擁有比較完整的認知,資訊充分。很多觀點上的分歧都來自于資訊不夠充分,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都是在瞎子摸象而已。所以,溝通就變得很重要,雙方可以把各自掌握的證據拿出來,擺事實講道理,父母要做到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當然也可以作出提醒。

  作為父母,在充分表達、理性溝通以後,最終還是要用對待成年人的眼光,相信孩子可以獨立作出決策,而不是認為你是孩子懂什麼,我比你知道得多,甚至是用自己的願望牽絆住孩子。何況在孩子的成長中,為自己作決定,作選擇,本身也是一項需要學習的重要人生技能。這項技能需要在慢慢練習中學會,不是嗎?

  總而言之,家長是孩子停靠的港灣,孩子是終將要出發的、乘風破浪的航船,孩子的遠方需要他自己經歷風雨之後才能實現。(高艷 李治)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