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90後”姐妹榮膺博創賽金獎 致力做“益生菌中國造”先行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08 16:17:13
來源:華龍網

重慶“90後”姐妹榮膺博創賽金獎 致力做“益生菌中國造”先行者

字體:

  近日,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在山東煙&落下帷幕,大賽是我國博士後制度實施以來舉辦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博士後全國性賽事。

  這場群雄逐鹿之戰,來自重慶的“90後”龍興瑤和余婷兩姐妹“突出重圍”,憑藉《好菌益康-傳統發酵食品分離乳酸菌的保健作用研究及專利菌株開發》項目,成功奪得海外賽現代農業與食品賽道金獎。

捧着金獎獎盃的余婷(左)和龍興瑤(右)

  探尋傳統發酵食品“前世今生” 做益生菌中國造先行者

  説起益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

  龍興瑤介紹,腸道被稱為身體的“第二大腦”,也是最大的“排污廠”,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益生菌是腸道內的優勢菌群,與腸黏膜緊密結合可構成腸道的生物屏障,阻止致病菌進入人體,並且抑制條件致病菌過度生長,對腸道菌群的平衡起到很好的幫助。

  益生菌固體飲料、益生菌粉、益生菌凍幹……隨着大健康産業的不斷發展,益生菌豐富的菌種及功效被挖掘,老人益生菌、嬰幼兒益生菌以及女性益生菌等益生菌産品層出不窮。

  然而,國內大部分的益生菌菌種卻依賴進口,且進口費用是國産益生菌的10倍以上。

  如何找尋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益生菌?怎樣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益生菌菌株?

  “韓國的益生菌行業無論是産業化程度,還是國民認知度都領先中國。但是明明我們中國的傳統發酵食品更出名、歷史更悠久。”當時,韓國留學的龍興瑤和余婷便下定決心,學成後回到國內,一定要把中國傳統食品中的益生菌研究好,造福國人的健康。

  懷着“羈鳥戀舊林”的樸素情感,重慶妹兒龍興瑤和余婷毅然決然回到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博士後工作站和重慶醫科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益生菌相關的研究。

  民以食為天,我國傳統發酵食品風味獨特,是滿足人民基本食物需求的物質産品,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例如,川渝泡菜、老壇酸菜、酸奶疙瘩、醬油、豆腐乳、豆豉等食品中含有豐富的益生菌,對於人體健康有着重要的益處。

  龍興瑤&&:“從傳統發酵食品中採集到的菌種,通過體外、動物體內和人體臨床實驗,對菌種的體外抗性、免疫力增強效果、胃腸功能調節作用等生物活性作用進行研究和驗證。由此,我們建立了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益生菌菌種庫,擁有了高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識産權的菌株,並且我們菌種的轉化成果已在多家企業實現了量産。”

  目前,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好菌益康團隊已與重慶市天友乳業股份集團有限公司、善恩康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江蘇新申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善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達成合作。其中善恩康是國內知名的益生菌生産代工企業,團隊的菌種轉化成果在該公司實現量産,菌粉原料銷售量預計每年15噸,産值達6000萬。

  “雁回”跨越山海 政策吸引“拴心留人”

  守得雲開見月明,科研成果、比賽佳績帶來巨大的驚喜,總能掩蓋掉所有的艱辛。

  大年三十,隻身一人留守韓國實驗室,深刻體會“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滋味;面對浩如煙海的菌種,一株株進行實驗,沒日沒夜地研究更是常態。

  而從事益生菌相關研究除了在實驗室埋頭苦幹,還需走南闖北採集菌種。

  半夜四點在新疆的寒風凜冽中尋找住處,一個人在廣西的挂壁公路上前行,從鄉土民居到土苗山寨,再到原生態游牧民家,龍興瑤和團隊成員們用腳步丈量中國,找尋傳統發酵食品中蘊藏的奧秘。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們採集到藏族、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族等少數民族自然發酵的發酵牦牛乳、發酵駱駝奶、發酵羊奶、發酵馬奶、曲拉、馬奶酒樣本和泡菜樣本,並從中分離鑒定出1000多株乳酸菌。

  回望來時路,個中酸甜苦辣,惟有自己心知肚明。“其實我們蟄伏了很久,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才會有一點點突破,但是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因為我們堅信益生菌中國造這條道路是一定能走通的!”這對“90後”的姐妹倆笑着説。

  在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的舞&上,龍興瑤和余婷帶着研究成果,走到聚光燈下。“通過這次大賽,讓我們的科研成果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向着‘益生菌産品走進千千萬萬尋常百姓家’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同時,也希望我們的經歷能激勵一部分海外留學人才回國發展,讓他們看見國內有不輸國外的待遇和社會地位。”余婷&&。

  “自留學歸國以來,我真切感受到國內的科研環境越來越好,重慶的人才政策誠意滿滿,包括科研項目啟動經費資助、項目資助、生活補貼、人才發展補貼等扶持,吸引着像我們一樣留學海外的學子把技術帶回來,安居興業。”龍興瑤説。

  據了解,重慶大力支持博士後研究人員開展創新研究,幫扶創業孵化和科技成果轉化,以“最大的熱情、最足的誠意、最真的情懷”向海內外的高層次人才拋出“橄欖枝”。政策紅利“領路”,積極&&“黃金18條”支持政策,博士後個人綜合資助由不到20萬元增至最高104萬元,各項支持“應給盡給”“力度不減”;綠色通道“引路”,暢通博士後職稱“綠色通道”,向博士後發放“人才服務A卡”,為博士後在渝發展保駕護航;人才成長“鋪路”,開展“博創未來”博士後沙龍、金秋路演等系列活動,助推學術交流和成果轉化。

  路還在繼續,夢還在期許。得益於重慶當好人才“伯樂”,構建起“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龍興瑤和余婷姐妹倆可以各得其所、盡展其才,安心地朝着“做益生菌中國造先行者,守護14億中國人的健康”的夢想鍥而不捨、馳而不息地奮鬥。

【糾錯】 【責任編輯:李東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