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座城、擇一事、鐘一生,三十五年的默默堅守,從花開到花落,靜待秋實,用自己的籃球故事鑄就了小縣城無數次的輝煌,成就了一批批吃苦耐勞的農村孩子,堪稱教書育人的楷模……
張洪斌,男,55歲,1989年7月畢業於北京體育師範學院,同年分配到密雲二中從事體育教學工作。現為正高級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三十多年來,張洪斌扎根教育一線,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以師德為先、師愛為本的指導思想培養了一批批的學生,實現了自己的職業理想和人生志向。
擇一事 鐘一生 扎根密雲體育三十年
1989年,張洪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體育師範學院,畢業前夕,他做出了兩個重要而無悔的選擇:一是在黨旗下莊嚴宣誓,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立志為黨的教育事業奮鬥終生;二是主動放棄優厚的工作機會,回到母校北京密雲二中,投身體育教育一線,一幹就是三十多年。
面對各種榮譽,張洪斌只是輕描淡寫的説:“回想起來,我這輩子其實就幹了這麼一件事,當體育老師,帶籃球隊。”1979年,12歲的張洪斌走進了密雲二中的校門,而他應該也沒有想過這一待就是半輩子。回憶起往事,張洪斌説:“至今為止,除了上大學的4年,我一直都沒離開過學校,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像親人一樣,也就是在這裡,我愛上籃球。從此籃球在我人生中激起的水花,再也沒有平息過。”張洪斌大學主修籃球,對籃球運動有深刻的理解與把握。在完成教學工作之餘,組建密雲二中籃球隊。當時,一塊瀝青場地,兩張斑駁的球架,十幾個“矮子裏拔將軍”的隊員,一切從零開始。每天早晨,天還沒亮,他就帶着學生出早操,白天還要完成正常的體育教學任務,晚上,訓練完已經是滿天星斗。夏天,頂着三十六七度的高溫和日曬揮汗如雨,冬天又冒着刺骨的寒風來回奔跑。一旦下定決心,那些夢想就一一變成了現實。成立第二年,密雲二中籃球隊就取得了遠郊區縣的冠軍,等到第八個年頭,戰勝北京四中,奪得全市冠軍。
隨後的三十年裏,密雲二中這支來自北京市遠郊縣的籃球隊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屢創佳績,先後獲得過亞洲高中聯賽第四名,耐克2013年高中聯賽全國總決賽冠軍,全國高中籃球錦標賽第三名,28次獲得北京市高中比賽冠軍,三十年來,共培養了二級運動員一百多名,一級運動員三十余名,畢業學生絕大部分升入了清華、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校,改變了許多農村孩子的人生軌跡。
籃球不僅成功了學生也成就了教師,張洪斌先後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十佳活力園丁”、“北京雙奧火炬手”、“首都教育十大新聞人物”等稱號。他無悔當初的選擇,甚至後來有一些高中、高校、俱樂部也曾發來邀請,都被他謝絕了,因為這是他籃球夢發芽的地方,它的風它的雨都是成長最好的見證!
師德為先 師愛為本 用愛心教育和感染學生
教育成敗繫於教師,教師的學識與風範直接影響着未來社會的主人。在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張洪斌正是以上述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對學生充滿深深的愛,以博大寬厚的胸懷,包容、理解學生,用真心、愛心、信心和恒心打造密雲二中籃球隊。客觀上説,密雲地處遠郊,在籃球訓練方面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都和城區學校存在一定差距,但他們之所以能夠三十年長盛不衰,很大程度上憑藉的就是一種師愛的力量,不僅訓練嚴格而且關心他們的學習,外出比賽耽誤的課程,都要&&老師及時為他們補上;關心他們的生活,對於家庭困難訓練刻苦的學生,不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給予鼓勵和幫助,有的孩子來自農村,有的出自單親家庭,周末不能回家,為了讓他們體會到家的溫暖,張老師就時常帶他們到自家洗澡,改善伙食,密雲二中籃球隊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教練訓練場上再怎麼嚴厲學生們也能接受,在比賽中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和老師一道去克服。
師説中曾寫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在張洪斌眼中把這句話更深的理解為:在教學訓練中教師要“傳為人之道、授立身之業、解成長之惑”,關於成長,有時是一輩子的事,有時只是一瞬間,作為教師就應該抓住這些一瞬間,助力學生的成長。
這樣的孩子三十多年來比比皆是,一名小隊員新買的籃球鞋就被一名隊員“借”到了自己腳上,經過了解才知道由於這名隊員家裏困難,始終穿着一雙破舊的運動鞋,看到別的隊員買了新鞋眼饞,就仗着人高馬大強行“借”過來。張老師知道後,覺得如果強行讓他還回去,再批評一通,教育效果不一定好,於是經過仔細琢磨想出來一個辦法,這名隊員的長跑不錯,在當天下午的訓練時張洪斌特別強調了耐力在籃球比賽中的重要性,並安排訓練內容為3000米比賽,並把一雙新鞋作為獎品獎給第一名,隊員們躍躍欲試,你追我趕,最終不出意料這名隊員獲得了第一名,樂得他合不攏嘴,當張洪斌把鞋遞到他手中時,一語雙關地説:“這雙鞋是靠你自己努力換來的!”這名隊員似乎聽出來一些,嘴角的笑容消失了,低下了頭,穿着別人鞋的雙腳向後蹭了半步。訓練結束後,這名隊員馬上把新鞋還給了小隊員,並向老師認了錯,看到他誠懇的樣子,張洪斌語重心長地對他進行了一番教育,這名隊員也&&,一定要穿着自己努力得到的鞋打出最好成績。穿上從張洪斌手中領的這雙鞋,訓練中的他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十分刻苦,水平提高很快,成了隊裏不可或缺的主力,為球隊立下汗馬功勞,現在已是一名國家公務員。
再如一名外來務工子弟,訓練非常刻苦,但因為戶口問題始終不能參加比賽很想不通,此刻,張老師又變身為心理輔導員,從學習、生活、人生等角度開導他,鼓勵他是金子總能發光,孩子的心結被打開,籃球水平迅速提升,後考上華北電力大學,現就職於某科研院所,既是業務上骨幹,又是企業體育文化的引領者。
諸如此類的學生舉不勝舉,他們性格迥異,有的品學兼優、有的性情豪放,還有的桀驁不馴,但共同一點就是對籃球運動的狂熱摯愛、對密雲二中籃球隊的眷戀不捨、對掌門人張洪斌老師的感恩之情,對他們來講,籃球讓他們改變了命運、實現了夢想、成就了一生。
育體育心育人 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張洪斌作為一名體育教師,三十年來始終懷着對學生的熱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認真對待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生,幹好每一件小事。他在工作中確立育體、育心、育人的大體育觀,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打造體育課“走起來”、體育課外活動“跑起來”、體育社團“專起來”、校園競賽“火起來”、運動隊“亮起來”的一體化的體育教學特色,他制訂的《密雲二中籃球校本化課程體系》全面實施,帶領籃球團隊打造的《校園籃球一體化課程》被市教委認定為首批北京市特色課程。如今走進密雲二中,籃球場上打球的學生、櫥窗裏的比賽剪影、廣播中的賽事宣傳,處處散發着濃厚的籃球氛圍,“人人會打球、天天做球操、班班有球隊、周周有球賽”的口號以及“強身健體、團隊合作、規則意識、正確勝負觀”等籃球的核心價值觀念已深入人心,通過比賽,讓孩子們規則的範疇下學會贏,也學會有尊嚴的輸;學會領導,也學會被領導;學會做到極致的自己,也學會融進團隊的一員,一生受用,無不展現着一所國家級籃球傳統校深厚的籃球底蘊。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既學習了知識技術,又鍛煉了身體,既增強了體質,又享受了體育的快樂,達到了育體、育心、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育人目標,真正做到了既教書、又育人。
為體育教育插上科研的翅膀
為適應新時期對體育教師的高要求,張洪斌及時充電,研究生課程班、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高級教練員培訓班、市級骨幹教師培訓班等均以優異成績結業,並在各級評比中多次獲獎。2012年,又以課題負責人的身份承接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校本科研引領和促進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研究》的子課題《北京市密雲縣中小學籃球後備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研究》的研究工作,現已順利結題。2015年,主持密雲教育規劃課題《關於提升密雲縣中小學體育教師籃球教學能力的策略研究》,現已結題。2017年配合教委籃球特色區的創建,主持撰寫《密雲縣中小學籃球教學訓練綱要》,現已成集出版,成為全區中小學籃球教學訓練的指導性資料。2023年,主持的密雲教育規劃“十三五”課題《新課標背景下密雲區高中籃球選項教學的可行性研究》,已順利結題。
訓練中也是更加科學、合理,在思想統一、意志堅強的基礎上,拿數據説話,分析每個隊員的優缺點,訓練中因材施教,打造隊員特點鮮明、球隊特色突出的密雲二中籃球隊獨特的風格和頑強的戰鬥力,在全市獨樹一幟。
充分發揮輻射作用 帶動區域籃球運動發展
近年來,隨着國家對校園體育教育特別是校園籃球教育重視的不斷增強,密雲區提出打造密雲籃球特色區的奮鬥目標,區教委也成立了以張洪斌為領銜教師的名師工作室,作為學校乃至密雲籃球的領路人,他深感肩上的責任之重,僅僅滿足於一支籃球場上攻堅克難、摧城拔寨的威武之師和指揮若定的教練員是不夠的,而是應該充分發揮密雲二中籃球的輻射作用,成為地區特色體育的探索者和校園籃球文化的引領者。
為此,他率領自己的團隊,以國家級課題為引領,配合建設密雲籃球特色區的方針,制訂了《密雲區中小學籃球教學訓練綱要》,並對全區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了籃球教學能力的培訓,打造了密雲區校園、區域、全區的三級聯賽制度,精心包裝了全區中小學籃球總決賽,使密雲區的籃球少年們不出家門就享受到了高規格的儀式感和成就感。張洪斌還經常到全區各中小學,指導和培訓基層學校的教練員和運動員,近幾年,密雲三中、六中、果園小學、六小、不老屯小學等中小學在全市比賽中屢創佳績都離不開張老師的悉心指導和扶持。
此外,作為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他還利用業餘時間輔導機關、廠礦和街道、鄉鎮籃球運動的開展,協助成立了密雲區籃球協會,作為區總工會的兼職副主席,張老師還將籃球隊的畢業生組織起來代表密雲區職工參加市運會、全運會、全球華人籃球賽等職工體育賽事,多次披金奪銀,成為全區體育工作的引路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無聞、潛心育人,張洪斌老師像每一位平凡的教師一樣,辛勤耕耘,從花開到花落,靜待秋實。如今,三十多年的光陰眨眼般過去,每天和這些懷揣夢想的籃球少年們在一起摸爬滾打,看著他們,就像看著自己。依然那麼喜歡籃球的氣息,熾熱的像他燃燒的夢想。籃球之火,似生命,如靈魂,永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