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墜落、防溺水、防中暑……這個暑假安全意識“不放假”-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7/11 13:44:13
來源:中國婦女報

防墜落、防溺水、防中暑……這個暑假安全意識“不放假”

字體:

  隨着火熱7月的開啟,全國各地中小學生又迎來了他們的暑假生活。每年暑假既是孩子玩得快樂的時候,也是中暑、溺水等各類意外傷害的易發、高發期。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部署各地做好中小學暑期安全工作,嚴防各類安全事件發生。通知要求各地認真做好暑期安全教育,提醒中小學生暑期外出時注意自身安全的同時,要求各地要會同相關部門加強對重點公共場所的管理,為中小學生提供安全有序的活動空間。

  如何在給孩子們一個快樂、充實假期的同時,又能為孩子們的暑期安全提供保障?這是學校、家長和全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家長們應該時刻意識到安全隱患其實就隱藏在孩子們的身邊,防患意識不能松懈,安全知識一定要牢記。

  墜樓事件假期高發,二樓以上必須安裝防護網、忌留孩子獨自在家

  6月5日,青島某地發生一起兒童從租住處窗口墜落的事件。當時孩子的母親到樓下取物時,獨自在家中的4歲孩子從4樓窗口跌落,導致兩胳膊骨折,面部受傷。

  事故來自“心存僥倖”,孩子從家中窗口墜落並非個例。2022年元旦假期,一位媽媽到小區外打水,將4歲的孩子留在家中。當時她認為自己下樓一會兒就返回不會有事,就讓兒子在家看動畫片。隨後便發生了孩子墜樓事件。2022年6月30日,一名年輕母親在家中照看4歲的兒子以及剛滿月的女兒。就在這名母親給女兒喂奶時,4歲的兒子從臥室窗口墜落……

  事實上,全國各地每年發生的兒童墜落事件觸目驚心,而且這些墜樓事故集中發生在家裏,其中2~6歲的兒童佔了八成。調查發現,事故發生時,四成以上家長不在孩子身邊,這些家長普遍思想麻痹,高估了孩子的能力,或抱着不會有事的僥倖心理,將孩子獨自留在家裏,有的甚至將孩子反鎖家中,導致了悲劇發生。

  除此之外,一些窗戶設計過低,低齡兒童輕易就能攀爬上去,無疑增加了兒童墜樓事故的發生概率。世衛組織就此指出,增加窗戶的保護措施,能使兒童窗口跌落死亡事件降低50%至90%。對此業內人士做出具體指導:防止兒童墜樓的最好辦法,就是在飄窗、陽&等處安裝安全系數高的防護欄,二樓以上必須安裝防護網;可加裝內開式窗戶,高層的內倒窗可有效阻止孩子墜樓意外;陽&和窗&附近不要放置矮櫃、凳子等可供孩子攀爬的傢具;陽&圍欄應定期檢查與維修,以免老舊松動。同時要加強安全教育,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危險的、絕對不能做的。

  專家特別提醒,現在一些快遞、外賣都放在小區門口或樓下某個集中存放點,有些家長下樓自取時,會把孩子單獨留在家,容易造成短暫的“空白點”。殊不知,這些“空白點”往往容易引發悲劇。身為家長,永遠不要心存僥倖。

 溺亡位居我國0~17歲年齡段意外傷亡首位,暑假兒童溺水多發,家長務必做好監護

  今夏全國普遍高溫,天氣格外炎熱,有水的地方往往也成為孩子們最喜歡的地方。7月5日,在珠海金沙灘,一名男孩在海邊玩耍時溺水,所幸被沙灘救生員及時發現,立即下海將人救上岸。而同是發生在7月5日的一起溺水事件竟直接導致3人死亡:浙江寧波鄞州區橫溪鎮5名十六七歲的年輕人結伴到一山塘玩耍,結果其中3人溺水,經搶救無效,全部遇難。

  在青少年意外傷害致死事件中,淹溺事故絕對是頭號殺手。僅6月份,各地就發生了多起青少年兒童溺亡悲劇。據媒體報道,6月30日,河北邯鄲邯山區代召鄉3名小學生結伴在河渠玩耍時溺亡;6月24日,山東菏澤鄄城縣富春鎮3名少年不慎溺水,有多名熱心群眾下水營救,最終1人被救起,而另外2名少年不幸身亡;6月22日,廣東惠州一名11歲男孩跟隨爸爸到東江一處沙灘玩水納涼,爸爸僅是一眨眼工夫沒照看到,孩子便不幸溺水身亡;6月18日,湖北荊州洪湖市2名中學生在水塘邊洗腳,一人落水,一人施救,結果雙雙溺亡……

  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人民在線發布的《2022中國青少年防溺水大數據報告》顯示,因溺水造成的傷亡位居我國0~17歲年齡段首位,佔比高達33%;1~14歲溺水事故的比例超過40%。而溺水者的獲救率僅有11.34%,溺亡率高達88.66%。因此,教育孩子加強防溺水意識、學習防溺水知識成為暑期安全的一道重要的“防護網”。

  近日,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全國婦聯女性之聲發布提示,提醒廣大家長要教育孩子做到防溺水“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不在無家長或教師帶領的情況下游泳;不到無安全措施、無救援人員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學生不擅自下水游泳。另外,家長的監護責任重大,對孩子的行蹤要做到“四知”:知去向;知同伴;知內容;知歸時。

  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家長,在孩子空腹、剛吃飽飯或感到身體不適時避免下水或進行水上活動。進水前應做好熱身活動,適應水溫,避免抽筋。要遠離激流,按照場所要求穿救生衣,避免在自然環境下使用充氣式游泳圈,因其容易爆裂。不建議使用過度換氣的方法進行水下閉氣前的準備。如有可能,應從兒童期儘早開始進行游泳訓練。

  專家特別提醒,家長學會及時識別溺水徵象非常重要。溺水者通常並不會大聲呼喊救命,可表現為5個徵象:面朝岸邊、口露水面、頭向後仰、身體直立、爬梯動作。

  在發現溺水者後,周圍人應大聲呼救,尋求附近人員的幫助,並立即撥打110、120急救,尋求專業人員的援助。在專業救援到來之前,可向溺水者投遞竹竿、衣物、繩索、漂浮物等將其拉回岸上。不推薦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若需要入水救人,施救者應從背後接近,可用一隻手從溺水者的腋下插入後握住其對側的手臂,也可托住頭部,用仰泳的方式將其拖回岸邊。注意防止被溺水者緊抱纏身,應蜷縮自沉,待溺水者松手後再行救助。

  對於溺水者實施現場急救要遵循ABCD原則:按照開放氣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壓(compressions)和除顫(defibrillation)的順序急救。疾控中心專家&&,溺水的損傷程度與時間相關,獲救時間越早,損傷越小。

  高溫天氣出游防中暑,給孩子做好健康防護很關鍵

  進入6、7月份以來,全國多地出現高溫天氣,特別是北方地區連續數日的40攝氏度極端高溫令假期在外旅游的孩子們叫苦不迭。7月2日,北京一名導游帶研學團在頤和園游覽兩個小時後,因熱射病搶救無效死亡。孩子相較於大人而言,對溫度會更敏感,高溫下的出游對孩子們的健康是極大的挑戰。

  北京市教委官方賬號“首都教育”近日發文,針對暑期出游的孩子如何做好高溫下的戶外防護進行了衣、食、住、行幾個方面的指導。帶娃旅行的家長以及參加各類研學活動的孩子們,可以從中得到借鑒,讓這個假期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收穫滿滿。

  夏季穿衣要選天然纖維。孩子的夏季衣物要盡量選擇棉、麻、絲等天然纖維材質,這些材質的衣服具有柔軟舒適、透氣清爽的特點,散熱性較強,且能夠吸收相當於自重20%的水分,並迅速釋放水分。化纖布料雖然較輕薄,但吸水性、透氣性不好,皮膚很難通過汗液蒸發進行散熱。同時,由於孩子的汗腺分泌旺盛,容易出汗,汗液滯留過多,還會使皮膚分泌物腐敗、發酵,容易誘發過敏和多種皮炎。孩子的衣物、被單和枕巾更要勤洗勤換。

  穿衣並非越“清涼”越好。很多家長夏天會給孩子穿得非常“清涼”,背心、短褲,甚至會給孩子剃光頭。但如果氣溫超過35攝氏度,皮膚裸露在外不僅不涼爽,反而會吸熱,容易導致中暑。夏季防中暑最好給孩子穿淺色衣服,而不要少穿或不穿。

  保證孩子的飲水量。多喝水,但口渴後不宜狂飲,應適當補充些淡鹽(糖)水,因為大量出汗後體內鹽分丟失過多,不及時補充鹽分易使體內電解質比例失調,導致代謝紊亂。可適當補充一些溫開水、綠豆湯或含電解質的飲料。注意劇烈運動後不要立即喝大量冷飲,不要吹空調以及洗冷水澡。可以在運動後休息3~5分鐘,心率相對平穩後再喝冷飲。

  營養均衡,飲食清淡。少食高油脂食物,飲食盡量清淡,不易消化的食物會給身體帶來額外的負擔。但要注意,高溫環境下人體更需要攝取足夠熱量,應保證足夠的蛋白質攝入量。此外,可多吃水果蔬菜,不宜過度吃冷飲。

  注意衞生,不吃剩飯。天氣熱,細菌、真菌繁殖加快,食物容易變質,應預防食物中毒,不宜給孩子吃剩菜剩飯。監督孩子餐前飯後用流動水和肥皂洗手,保持良好的衞生習慣。

  保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如果孩子能夠午睡,需注意午睡時間不宜過長。

  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有的孩子從外面高溫環境回到家或旅館後,喜歡開足空調、電扇或立即去洗冷水澡,但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調時,建議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攝氏度為宜。即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內溫度也不宜到24攝氏度以下。

  戶外活動避開最高溫時段。根據高溫天氣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避開一天中氣溫的最高時間段進行戶外活動。外出時採取必要的防曬措施,盡量戴太陽鏡、遮陽帽或使用遮陽傘。

  專家特別提醒開車帶娃出行的家長,絕對不能把孩子單獨留在車內。汽車內空間比較密閉,熱量不容易散出去。高溫天氣下經太陽一曬,車內溫度會迅速升高。如果孩子留在車上就會因高溫而中暑,重度中暑甚至會危及生命。類似的事情每年都有發生,教訓慘痛。

  家長在平時應教會孩子一些車內自救的方法,比如告訴孩子車門的解鎖鍵在哪;如果孩子自己打不開車門,要及時向外呼救,拍打車窗、按喇叭或者按開雙閃引路人注意;用尖錘敲碎車窗四個邊角逃出。

  此外,不要貼過暗的車窗膜,車內準備兒童哨子、小喇叭等發聲玩具,能讓孩子在緊急時吹哨子求救。家長更不要抱着“就離開一會兒”的僥倖心理,下車時檢查全車,別因為一時疏忽而造成難以承受的傷害。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