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情報局|北京林業大學:被譽為“全國綠色搖籃” 2023招生新增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專業-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21 15:41:51
來源:新華網

2023高考情報局|北京林業大學:被譽為“全國綠色搖籃” 2023招生新增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專業

字體:

  新華網北京6月21日電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招生辦主任劉芳、林學院副院長石娟做客新華網2023高考情報局,為廣大考生和家長介紹學校的特色專業和培養項目等相關情況。

 Q1:請您簡單介紹北京林業大學的基本情況?

  劉芳:北京林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試點高校,也是全國56所經教育部批準設有研究生院的大學之一。

  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學校已經由一所單科性的林業院校,發展成為一所以生物學、生態學為基礎,以林學、風景園林學、林業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草學和農林經濟管理為特色,涵蓋農、理、工、管、經、文、法、哲、教、藝等多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

  Q2:請您介紹一下學校的特色專業?

  劉芳:學校以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事業為己任,開設的優勢特色專業主要以綠色生活、綠色生産、生態環保為特色,致力于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綠色生活相關專業。學校的林學、風景園林學為A+學科、雙一流學科。林學學科肇始于1902年京師大學堂農業科林學目,林學專業也是學校歷史最悠久、特色最鮮明的專業;風景園林專業是國家人居生態環境的重要人才支撐;園林、園藝等專業所依托的學科也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園林方面的兩位院士都在北林大。

  2.綠色生産相關專業。林業工程類中的木材科學與工程、林産化工等專業所研究和利用的主要是可再生的生物質材料,比如木材、秸稈、果實、種子、花卉,甚至包括樹皮枝杈等,這些材料的特點就是綠色、低碳、環保,並能制造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燃氣、燃油、活性炭等能源,實現綠色生産、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生態環保相關專業。學校生態環保類專業范圍廣泛,有研究整個生態係統進行環境監測的環境科學專業,有具體到進行廢水廢氣廢物三廢處理的環境工程專業,有保護植物的森林保護專業,有保護動物和濕地的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還有涵養水源、護衛國土資源的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

  除了以上特色專業外,北林大還有一批社會需求比較旺盛的通用類專業,比如會計學、國貿、金融、電腦、法學、應用心理學、英語等等,其中農林經濟管理、英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都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際經濟與貿易、電腦科學與技術都是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法學、應用心理學、日語、車輛工程都是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會計學專業是83年設立的,英語專業86年設立的,經過30多年的建設,這些專業有著豐厚的人才培養經驗。

  Q3:學校今年是否有新增專業?

  劉芳:學校今年新增了“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專業。該專業聚焦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建設的前沿問題和重大需求,採用校內課程教學和校外實踐相結合,實行校內外雙導師聯合指導,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素質拓展訓練等環節進行全面培養,旨在培養能夠在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自然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等相關領域從事建設管理、生態保護與修復、監測監管、社區發展、自然教育及科學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領軍人才。

  Q4:學校的特色培養項目?

  劉芳:1.梁希實驗班

  學校自2007年起設立“梁希實驗班”,除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外,其余專業均採用校內選拔。2023年起,“梁希實驗班”各專業均主要通過高考招生進行選拔,且增加了2個梁希實驗班專業,即今年共有7個專業設置“梁希實驗班”,分別為林學類、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風景園林、農林經濟管理、林業工程類、草業科學、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梁希實驗班可供選擇的專業都是我校的優勢特色專業,有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保研指標和獎助學金指標單列,實行導師制,保研率約40%。

  2.生物科學(拔尖班)

  我校2021獲批的全國林業院校中唯一的“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自2022年開始按照生物科學(拔尖班)進行招生,今年將在更多省份開展招生,拔尖班實施全程導師制、完全學分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培養機制,構建“3+1+X”的“本博貫通”培養模式,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比例約70%。

  3.國家生物學理科基地班

  生物科學專業是教育部設在林大的國家生物學理科基地,專業以森林生物學為特色,主要是培養生物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人才,專業在生物科學類實行大類招生,近年來專業中約80%的畢業生能進入研究生階段進一步深造,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比例約為50%。

  Q5:請介紹一下林學院的基本情況,以及招生專業和培養方面的特色特點?

 石娟:基本情況:學院有5個專業及專業方向,培養具有雄厚林學背景、專業特色顯著的研究型與復合型人才。具體為林學專業、森林保護專業、林學(城市林業方向)、經濟林專業、地理資訊科學專業。

  專業特色和優勢:1 專業定位精準,服務國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2 專業建設對全國相關學科建設起到引領作用,在國際林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3 教學理念先進、人才培養體係國際化;4 人才培養成績顯著,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行業認可;5 支撐學科—林學學科,國內領先國際知名,持續支撐林學專業建設。

  培養特色:林學、林學(城市林業方向)、森林保護、經濟林4個專業及專業方向按照林學類實行大類招生及培養。林學類採用“通識教育”、“學科基礎教育”、“專業教育”三個培養階段,按類招生後不分專業,統一進行通識教育平臺與學科基礎教育平臺的學習。第四學期開學前根據學生志願實施專業(方向)分流,通過統一基礎教育和專業拓展課程、突出方向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特色、加大學生自主選課權利、適應學生多變性,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2023年,林學類(梁希實驗班)單獨招生。精英教育,培養高層次、研究水準高的創新型人才;全校范圍內選課,小班授課。

  Q6:林學院的特色培養項目有哪些?

 石娟:大創項目:1 立項開展動員,鼓勵學生參加。啟動“科創月活動”,舉辦“面對面聊大創”學術沙龍、“走進大學實驗室”等係列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大學生科創的申報程式、項目撰寫注意事項、申報重點。學生申請項目積極性較高,學院組織專家對項目進行評審把關,確定推薦名單後,進行項目申報指導。

  2 定期檢查驗收,保證開展效果。學院組織答辯,請評審專家組提出指導意見,為學生答疑,一定程度幫助學生順利實施項目。

  3 規范日常管理,完善制度建設。要求指導教師幫助引導學生開展項目研究,幫助學生分析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監督學生研究進展,以保證學生按期順利完成項目。經費管理方面,嚴格監督學生對于經費的合理使用,同時對結題優秀且發表論文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額外資助論文出版費,以鼓勵學生轉化成果,同時鼓勵更多學生認真完成項目。

  4 開展校級自籌大創,提高學生參與覆蓋面。學院予以經費支援,給更多學生鍛煉實踐的機會。

  梁希實驗班:以培養我國林業關鍵技術研究領域和行業需要人才為目標,培養具備林學學科背景,基礎寬厚、思維獨到、發展潛力大、創新能力強等,以研究型為主的拔尖創新型專業人才,為學生將來成長為林學領域的國際一流學者或領軍人物打下堅實的基礎。高度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環節佔總學分比例超過28%,課程設置中增設《儀器分析》、《科研創新訓練》等課程。

  Q7:對于志願填報,有哪些建議給到學生和家長們?

  劉芳:1.提檔比例。在平行志願投檔批次,調檔比例原則上控制在105%以內,對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服從專業調劑、體檢符合要求的考生,原則上提檔不退檔。

  2.錄取專業。按照分數優先的原則進行錄取。若投檔成績相同,則按各省(區、市)確定的同分排序規則進行錄取。如各省(區、市)沒有明確的同分排序規則,則按照我校招生章程規定的同分排序規則執行。

  3.加分政策。對享受加分政策(全國性加分)的考生,實行“一加到底”的政策,在提檔和錄取進專業時均認可,但最高不超過20分(不安排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的招生項目除外)。

  4.中外合作辦學。實行“不報不錄”的政策,只錄取報考該項目志願並達到錄取條件的考生,沒有填報該項目的考生不會被調劑進此類專業中。

  對于平行志願投檔,主要有兩點建議:首先,是建議對于平行志願填報時,考生要盡可能的選擇服從調劑,雖然可以填報多個專業組志願,但投檔機會只有一次,如果考生專業志願無法滿足且不服從調劑被退檔,只能等待徵集志願,造成考生的損失。其次,是在志願填報過程中,基本原則是“衝穩保墊”,建議以省(市)排名為參考,由高到低填寫。相比較分數而言,排名情況會更穩定一些,因此建議考生根據排名情況,參考各學校往年錄取排名,確定自己適合的學校位置,但不要僅看分數,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也很重要。

 Q8:學校的轉專業政策、要求是怎麼樣的?

  劉芳:學校尊重和支援學生個性發展,制訂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轉專業制度,為學生進入大學後根據自身興趣和專長再次選擇專業提供機會。一是轉專業申請零門檻。只要對其他專業有志趣,且能完成轉入專業學業的本科生均可申請轉專業(“按國家特殊招生形式錄取且不允許轉專業”等學校本科生轉專業管理辦法中規定不允許轉專業的幾種情形除外)。二是轉專業申請機會多。學生可于大一第二學期初、大二第一學期初、大二第二學期初在全校范圍內申請轉專業。各專業轉專業學生的具體要求由接收學院確定並提前公布。藝術類專業學生只能申請在藝術類專業內申請轉專業。

【糾錯】 【責任編輯:李東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