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6月1日電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的建立,是華東理工大學轉型成為綜合性大學的一項重要舉措,該學院是在1983年業已建立的華東理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和1987年建立的經濟發展研究所基礎上於1990年成立的。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馬鐵駒做客新華網訪談間,圍繞學院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實踐、在融合産教創新過程中的新突破等廣大考生和家長關注的問題進行了介紹。
Q1:學院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實踐?
馬鐵駒: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主動踐行社會責任,秉承學術自由精神,崇尚研究創新,竭力為經濟發展作出自身貢獻。
學院目前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分別為應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和工商管理,共有博士生導師37位,其中不乏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及其他科學家。
學院根據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學院目前在讀學術性碩士研究生260人,博士研究生119人。學院連續11年組織暑期夏令營活動,吸引了優秀本科生參加,增進考生對學院的了解和認識。研究生錄取的雙一流建設高校生源比例每年保持在80%左右。
學院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德才兼備、國際視野和科學精神的卓越人才為目標,系統優化設計與一流學科方向相適應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選拔思維活躍、基礎紮實、學有專長和富有潛力的優秀本科生進入“3+1+X”本碩博貫通式培養項目,導師全程參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實行彈性學制,配套各方面的激勵措施,促使拔尖創新人才課程學習和科研訓練相融合,同時加強聯合培養與學術交流。
Q2:請簡要介紹今年專業學位的招生模式和流程?
馬鐵駒: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專碩項目比較全,有工商管理碩士(MBA/EMBA)、工程管理碩士(MEM)、會計碩士(MPAcc)、金融碩士(MF)。
報考這些專業碩士項目的考生需要參加全國聯考,每年按照教育部要求,10月份考生需要填寫報名信息,12月份參加全國性考試,次年的3-4月份錄取,9月份入學。
學院還設有華東理工大學與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合作培養的MBA項目,這一項目是經教育部批准的、自主招生的中外合作MBA項目,每年會分幾次自主組織考試進行招生。
商業連接科技、注重行動學習以及國際化辦學是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專業學位項目的三大特色。課程內容根據各項目的學生特點設計。例如,大健康産業管理MBA班,課程設計上結合培養需求,讓學生更加了解大健康産業發展趨勢和産業機遇;中德雙學位MEM融合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全球生産工程碩士與華東理工大學工程管理碩士優勢課程,讓學生系統掌握生産和管理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具備技術創新能力和先進製造型企業管理能力的全球製造業精英。
Q3:學院在融合創新過程中有什麼新突破?
馬鐵駒:多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一直秉持“連接商業與科技,培養知行合一的經管人才”的辦學使命,積極與行業標杆企業建立密切的産學研合作關係。
學院已經與30余家各行業標杆企業共建産教融合基地,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推動産學研的深度融合,向企業精準輸送智力資源和科創人才。
同學們也有機會與行業專家、企業領袖交流互動,拓展視野和提升能力,把握行業發展的新機遇,真正踐行“知行合一”。
在産教融合基地共建的過程中,校企雙方重點在學術交流、人才培育、職業引導和實踐拓展四大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實現雙向共贏:一方面,學院幫助企業建立實習基地、輸送高質量人才、助力企業員工能力與學歷雙提升;另一方面,更多的企業高管、職場精英、行業領軍人才可以通過職業導師計劃、企業課程教授等形式,與學院共同探索人才培育新模式,共同打造高層次青年人才儲備的“蓄水池”。
在進行深度價值共創的基礎上,校企雙方還共同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産業鏈與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真正實現産教融合、資源共享,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精英人才培養,為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