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致謝,盛放大學生的獨有浪漫-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5/25 10:22: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論文致謝,盛放大學生的獨有浪漫

字體:

  上排左起: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朱若凡、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學工程專業學生楊守志、上海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張宇

  下排左起:上饒師范學院化學專業學生李飛翔、武漢工程大學會計學專業學生吳亮、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專業王一凡

  這屆年輕人的畢業論文致謝裏,都寫了誰的名字?這是團中央微博號近日發起的話題徵集。評論區中,有人説自己把偶像周傑倫寫到了碩士論文裏,有人感謝自家貓,還有人感謝自己的頭髮……花樣致謝的背後,有哪些美好的青春故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一些應屆畢業生,邀請他們講述對恩師的謝意、對青春的緬懷,對夢想的求索。

  那些沒説出口的感謝,都藏在畢業論文中

  論文致謝中出現形形色色的人物,已經不再新鮮。被致謝的一方,還可能是一只動物,一頓美食,甚至是現實中不存在的人物。前不久,網友@青杳 曬出的致謝,引來很多圍觀。

  這位網友把愛寵和美食洋洋灑灑地寫在醒目的位置:“感謝宿舍區的每一只小貓咪,治愈我很多不開心;感謝每一本我看過的小説,文字是我的烏托邦;感謝牛肉火鍋,給了我很多次滿足的喟嘆;感謝傍晚好看的晚霞、校道上灑下綠蔭的大樹、偶爾跟朋友在操場散步的夜;感謝學校橋頭的關東煮、瑞二的米線、達理的燒臘……”

  另一位年輕人在論文致謝中幽默地調侃道:“感謝我的頭髮,依然頑強的在我頭上!”還有人感謝周傑倫——“在我每一個奮戰實驗、焦灼難安的時刻,是他天馬行空、人間天籟的音樂撫平我的焦躁。”

  看到這些致謝,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靖雨感受到特別的溫情,“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寫致謝的年輕人能夠體察細微之處,去感受人世間的‘小美好’‘小確幸’,説明寫作者是具有同理心的。同時,這些致謝能夠引發更多的人共情,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對情感表達的開放和包容。”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新聞與傳播係副主任劉文紅教齡超過20年,據她觀察,以前學生們寫致謝,感謝最多的是老師、家人和學校。現在,00後作為移動互聯網“原住民”,有著強烈的自我表達意願,更加追求個性化的表達體驗。他們越來越敢寫,不僅致謝的篇幅越來越長,感謝的對象也不僅限于人物。

  前不久,劉文紅參與評選優秀畢業論文時發現,許多學生喜歡把親朋好友、戀人的名字寫在致謝裏,將其視為對好友親人的“鄭重感謝”和“浪漫表白”。

  “我讀本科時和他相識,那時畢業論文中寫的是‘感謝師兄’,後來,我寫碩士論文時,變成了‘感謝男友’。”網友@小胖妞 曬出的論文致謝裏,記錄了她和男友相知、相戀的全過程,“他的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同樣寫了我,從‘感謝師妹’變成‘thanks for my wife’”。在這位網友看來,戀人要共同進步,相互激勵,才會有更長久的未來。許多人在此評論下跟帖説,“見證了一場雙向奔赴的愛情”。

  劉文紅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一些年輕人的致謝很有創意,甚至還會提到“未曾出現的愛人”。中國計量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唐宇菲就寫道:“感謝大學四年都沒有出現的男朋友,得以讓我認真學習,寫完論文。”

  看到這群年輕人“別出心裁”的致謝,劉文紅感同身受,她説,這恰恰説明這屆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育渠道的多元化,讓00後們思想更加活躍,喜歡創新,表達的情感真摯又動人。pagebreak

  他們的閃光青春,被刻進論文末尾的致謝裏

  楊守志今年22歲,是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二年級的學生。他在本科論文致謝中,講自己曾經是一名留守兒童,很早就入校,但是“早入學”並沒有帶給他旁人想像中的“年齡優勢”,相反,他很受困擾,“學業跟不上,身邊知心朋友少”。讀本科時,楊守志結識了多位好友,他們一起做項目、打比賽、熬大夜。4年後,雖然大家奔赴到了不同的領域,但是那份同窗情被寫進致謝裏,他感謝好友的包容、理解、互助,很多瞬間被深刻地印在了記憶深處。

  在寫致謝時,武漢工程大學會計學本科畢業生吳亮全篇用了文言文。“遙思初來之時,四時光景,終不復矣。然四載之間,相遇相知,相熟于心,工大之草木樓室亦係情思……”在他看來,大學的每一寸光陰和草木都寄托了“情思”,更重要的是,在美好的時光中,吳亮遇見了繼父,“亦真心相待,為子操勞”,他把這幾個字寫到了致謝中。吳亮説,繼父視自己為親生孩子,一直鼓勵他堅定、自信,大膽地去嘗試新鮮事物,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填補了吳亮缺失的父愛。

  “光影在實驗室的窗前流轉,很多次推開門,偶然透過落地窗的一瞥,遠方的地平線上,橘子正跌進迢迢星野。”上海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畢業生張宇在碩士畢業致謝論文裏用暖色香甜的“橘子”來形容自己求學的時光——從早到晚,在實驗室坐冷板凳、搞研究,看著太陽一點點落下,最後像橘子一樣沉入到夜幕之中,又好像奔赴自己的星辰大海。

  在一次次披星戴月中,張宇給自己定下了矢志不渝的人生目標——攻克卡脖子的技術難題。讀研究生時,他研究的是航太發動機的一個小部件,今年9月,張宇將前往北京大學繼續深造,這次他的研究方向稍有變化,改為與晶片研發相關,即便這是國家技術難題之一,他在致謝裏表示“而今萬般熙攘化清風朗月,前路漫漫,亦不再畏懼”。

  “寫致謝沒有技巧,全是感情”

  “2022年年末,我寫論文時正值重慶疫情高峰,您在半夜指導完論文時説:詩韓,如果過年回不去重慶,就來我家過年吧,不用擔心。”“有一次差點被誤會時,您的第一反應是:我相信詩韓。”“國家獎學金公示時,您在朋友圈中為我寫下祝福……”這是天津商業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畢業生李詩韓在致謝中寫下的片段。

  作為李詩韓的導師,天津商業大學管理學院教師邢博沒想到這些小事竟然被學生記了這麼久。李詩韓是邢博的第一位研究生,目前,李詩韓被南開大學擬錄取,將在9月開啟博士生涯。“我看完致謝,很感動,為學生感到驕傲。平心而論,老師給予學生專業上的指導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幫學生開闊視野。”

  “現在學生的致謝普遍變得細節化,寥寥幾句讀下來,畫面感就出來了。”劉文紅認為,學生借致謝這一“窗口”,回顧總結自己的求學生涯,再次體會校園帶來的親情、師生情、愛情、同窗情等情感連接。劉文紅平時和學生交流時,有的學生對她説:“致謝,是我行文兩萬多字中最溫柔的兩千多字了。”也有學生説:“寫致謝沒有技巧,全是感情。”

  當然,並非所有的老師都讚成把畢業論文致謝寫得像自傳。在王靖雨看來,致謝是學術研究作品的結尾,整體基調應該偏向于學術風格,致謝內容應該與研究內容互為補充。

  相較于致謝中的個人情懷,王靖雨更關注致謝中寫學術作品産生過程中的細節故事。王靖雨回憶,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裏,首先感謝的是“知識本身的有趣,促使自己不斷向前探索。”她希望,未來能看到年輕人在致謝裏多寫寫“我為什麼要做這篇文章的研究?我是怎麼做這篇文章的研究的?在研究的整個路途當中,是誰在幫助我?還有哪些問題仍在求解?”

  當然,王靖雨同樣樂于見到藏在論文致謝裏的“新時代的新表徵”,“寥寥數語背後的真情流露。”在很多論文致謝裏,她都能看到時代給這屆年輕人的專屬烙印,“那是一種富有創造的精神氣質”。(實習生 荊昭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戴月婷 李想)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