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自南京五中的正高級心理老師楊靜平會分享她與一名高二女生的“心靈對話”。楊老師説,這樣的交流於孩子們而言,是在傾訴中找尋答案和釋然;而於她,是在一次次關於青春和成長的分享中,收穫越來越豐富的生命體驗。讀者亦能從對談中了解中學生們正在經歷的心理卡點,孩子們的困惑中其實早已寫明好教師、好父母應知應會的素質清單。看見、懂得、共情,家庭內外共同成長。
對話
學生小A:2021級高二女生,高一任班長,高二任團支書。語言表達能力強,思維活躍、開放。能平衡學習與愛好、短期考試與一生成長之間的關係。有小的情緒節點,但常會在閱讀與思考中自行化解;在積累一年的重要體驗後,會找老師做一個集中答疑,然後從一個穩定狀態走向另一個穩定狀態。
老師:楊靜平,南京五中有32年教齡的正高級心理老師,江蘇省優秀志願者。
1.如何看待自己間歇性情緒高漲與低落?
老師:如果高漲與低落的狀態都是恰如其分的,事件切換,情緒就切換過來,就很正常。如果沉迷於此,妨礙到下一件事情,就要提醒自己,或趕快關注新的任務,或趕快補充能量即可。
2.高二分到最好的文科班,高一語文、作文的優勢不再,如何在新的優秀集體中建立牢固的自尊?
小A:通過閱讀得到 啟發,有一句話讓我震撼:自卑是另一種自負。你本以為你可以做得到的,當現實中你做不到時會産生失望與失落,仿佛自己暫時掉入谷底,處於蜷縮療傷的狀態。當我冷靜下來,我能區別主觀期待與客觀現實的不同。因此,我對自己説,放下競爭與比較的框架,雖然我沒有他們優秀,但我願意閱讀與寫作,我試圖找到自己的學習風格。更重要的是,當我專注於閱讀本身時,我活回當下,感覺很享受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
3.如果我們的學習沒有那麼頻繁的比較、競爭,我是很喜歡學知識的。處在競爭狀態下的學習,人會不自覺地感到壓力、緊張與焦慮。真的很不舒服。
老師:兩層應對。第一層,變個人優秀為團體優秀,就能變敵手為戰友,享受合作學習、共同進步的快樂。第二層,當前國家的經濟發展與職業自由度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你們這代人需要兼顧“現實資源的有限帶來競爭的事實”和自己閱讀與思考帶來的精神無限開闊。當你敢於面對各種約定俗成的信條與成規,你可以多一層反問“那不一定”,也許你就能在某些事情上首先解放自己。
4.語文老師每天會留20分鐘課外閱讀時間,我很珍惜這20分鐘“看世界”的機會。但我們同學卻會悄悄地拿來解一道數學題。我的數學不太好,我不知道我這樣的選擇是否合適?
小A:從我的本心來看,我是堅定走我的路的。但我也有學數學的壓力。
老師:陳省身教授給科大少年班的題詞是“不要考第一名”。意思是把基本知識與能力掌握後,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的好奇心,去做自己在這個年齡可以做的其他探索。不能因為青少年階段的過度學習壞了終身學習的胃口。現在部分大學生在大學中的報復性玩樂,就是對他們在中小學階段這種壞了胃口的補償。
結合你擔心的數學問題,一要看自己的總分,即使數學不咋樣(只是與本班同學比較),如果總分能過自己的目標大學,那就允許各科自由發展;如果總分不夠,就要看其他各科能否再貢獻一點,數學盡可能及格或再提升一點。畢竟還有一年半時間,可以好好規劃。
5.當課代表們的工作沒做好,我就被班主任連帶批評時,我難以接受。
老師:首先,你可以不接受老師的連帶批評;其次,當把“你的錯”“我的錯”,改為“我們的錯”呢?如果集體是一團糟時,是否應該出現一位力挽狂瀾的人呢?
6.我喜歡對事不對人的老師。如果遇到那種對人不對事的老師,我的情緒常受波動。
老師:前者相對客觀理性,是講理的人,師生有溝通的共識。後者情況比較複雜。一種是這位老師特別偏愛你,總認為我對你要求嚴格,是因為你是好學生,你是班幹部。你做不好、做不到,就應該批評。否則,不是對你不負責嗎?另一種是這位老師偏感情型,這類老師常常把好學生、班幹部理想化了。以為好學生什麼都會,班幹部只要任命了,無須培養,他們就能裏裏外外把班級各種事務都處理好。當學生沒有做到他們的預期時,他們會出現一時的震驚與失望。但過段時間,冷靜下來,他們就能意識到好學生也好,班幹部也好,依然都只是成長中的學生,各種素質就是需要在一件件事務中鍛煉的。
小A:這就像舒婷《致橡樹》中的一句: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們都是現實中需要成長的學生與老師。請放下各自頭腦中理想的學生與老師定位。我們就能站成橡樹與木棉樹平等又相互致意的距離。
7.當我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或是自我懷疑時,我常常出現一段時間的精神內耗,怎麼辦吶?
老師:當汽車爬坡時,也會合理減速,以適合新的路況。我們在面臨全新的事件時,合理減速以保持安全,是正確的做法。不屬於精神內耗。
8.我曾經被老師批評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我聽後很難過。
老師:作為班幹部,有二重成長任務,一是搞好自己的學習,二是做好自己的班級管理工作。當兩者出現衝突,一時不能平衡,又得不到指導與幫助時,選擇先搞好自己,是合理的選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嘛。班幹部的心臟要大一點,才能裝得下來自老師與同學們不理解帶來的委屈。自然,一旦挑戰成功,我們的收穫也是雙份的。不僅學業進步,領導與管理能力也同步發展起來了。
感悟
小A的話:“不完美小孩”在努力成長
今天是我和楊老師自從我初二以來的第三次“交心”,在不停地輸入和輸出中,我感覺自己越來越放得開,越來越樂意表達。我收穫了滿滿的乾貨,也結識了在成長路上亦師亦友的楊老師。在聊天中不回避家長,也讓媽媽更理解我的心態,了解我的當下所想。我們共同成長,彼此促進,處於青春期的我因此化解了很多迷茫。
當我回家再一次翻開筆記本的時候,我在上面看到最多出現的字樣是“允許”。允許自己不必拼盡全力。在晚自習的閱讀時間裏,有人會選擇繼續鑽研一道數學題,而我一直堅定地選擇書籍。對於我這個文科生來説,弄懂一類數學題型是更有價值的,有着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我更願意用這些時間去培養自己完整的世界觀。高考是一條很好的出路,但並不是唯一的出路,因為我的留白,為我以後的人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假使我可以完成當前任務的90%,我就對得起我自己,這是我給自己定的標準,在獨屬於自己的風格和節奏裏,我獲得了愉悅,而我的未來就在當下的愉悅中。
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允許他人産生偏見,學會接納個性和自己不同的人。事物是不斷發展的,人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會有不成熟的時候。如果把一個人比作大山,把別人了解自己的過程比作上山,假如一個人在半山腰就發表了他對這座山的看法,那作為這座有容乃大的山,我們要放下不成熟的人對我們的貿然評價。你目光所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但不是全部的我。山之所以高峻,是因為它有底氣,我明白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我知道一定會有人堅定站在我的身後。所以在別人給你貼上標籤的時候,不用太鋒芒畢露非要爭個黑白對錯,可以建立自我保護機制,對自己説:“那不一定,真正的我跟你想的不一樣!”在聽到了這些角色不同、角度不同的登山者帶來的評價的時候,我將保持感恩。感謝自己,感謝他們為我種滿鮮花,也感謝他們給我帶來的強刺激的一場場“森林大火”,這讓我更全面地看到自己,在進行自主判斷後做出調整。
允許自己産生疑惑,時而迷茫。誰的青春不迷茫?生活不會立刻有答案,存疑的青春才正常。當我反復問自己為什麼的時候,就容易把自己困死在不理解的死局中。也許這個問題當下的我無法解答,但過幾天,過幾個月甚至幾年,我根本不會認為這是問題。在書中,我可以找到答案,在與老師同學家長的交流溝通中,我可以找到答案,甚至我只要放一放,時間自然會給我答案。每個階段都由已知為我們提供安全感,由未知提供給我們一顆永遠願意探索世界的熱烈的心。“我十七歲,我無堅不摧,也無所不能”,在最應當立志的年紀,敢夢敢想,敢拼敢闖,才是少年應有的意氣風發。改變世界或許太宏大,太自不量力,但讓自己不斷充實,影響身邊的人,也算為改變世界盡己所能。
過多的“不允許”為我們的生活設限,限制本就等待着偏離來打破。比起“完美”我更願意用“發展”定義自己。我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獨一無二,不完美的小孩也在用力成長,她的每一份努力都價值連城!
楊老師的話:蘊積的生命感悟,需要盡興表達
初二暑假時,她被媽媽帶到我身邊,是因為她看到她的同學們因為太在意成績,心理出了問題,她産生了學習與討論心理學的願望。高一寒假,她已成為高一的班長,卻常常在學習與管理之中産生自我懷疑,帶來了事先準備好的疑問清單,她用“四個好”鼓勵了自己一年;高二寒假,繼續帶着新的疑問清單見面,這次聊了4個小時。中間包括給我分享了《紫色》這部電影。在與她的對談中,她不僅提出問題,她常常先介紹自己的解決思路,然後在卡殼處停下。這完全不同於平時的諮詢工作。來諮詢的同學很少能像她這樣有目的、有條理、健談放鬆,而且現場還會生成新的思考。如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看著她蘊積了那麼多的生命感悟,她需要一個對談人,協助她表達,盡興地表達出來。
她對這次談話,總結了“允許、不完美、發展”三個詞語,我不得不佩服她的深刻的理解力與準確的概括力。而這三個詞語,是送給高中老師與高中家長多麼重要的大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