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簧螺釘花生米竹籤……那些年孩子吞掉的“奇葩”異物-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2/16 09:37:20
來源:長沙晚報

彈簧螺釘花生米竹籤……那些年孩子吞掉的“奇葩”異物

字體:

  彈簧、螺釘、口哨、花生米、南瓜子、竹籤、發夾、拉鏈……這200多件看似毫無關聯的小物件,它們都曾去錯了地方,驚心動魄地卡在了兒童的氣管或食道。如今,在湖南省兒童醫院三住院樓12樓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科普室,這些曾經的“兇手”有了另外一個身份,成為湖南省兒童醫院氣管食管異物展中的一員,講述着一個個險象環生的故事,肩負起警示和科普的重任。

  名片解密

  我國每年因為誤吞異物或異物卡喉等意外而導致窒息死亡的兒童近3000名。2003年至今,湖南省兒童醫院已經收治呼吸道異物患兒上萬例。2009年,湖南省兒童醫院首次舉辦氣管食管異物展,將孩子體內取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異物進行展示。十多年裏,氣管食管異物展已經在醫院、學校等地舉辦了50余次,展品從最初的50多件擴展到現在的200余件。

  實地探訪

  各種異物擺到一起就是一個“衣食住行用品展”

  近日,記者探訪湖南省兒童醫院氣管食管異物展,看到這些在日常生活中並不起眼的物品被湖南省兒童醫院的醫護人員精心保存,密封在一個個透明的小盒子裏,保存時間最長的已有13年。一旦有“任務”,它們便隨醫護人員走進學校、科技館、社區……展覽結束後又安靜地回到醫院的這個角落。

  一字排開的小盒子裏千奇百怪,無所不有,説是個雜貨舖毫不誇張。在這裡,花生、瓜子顯得極為普通,螺絲釘、金屬環、狗尾巴草、魚鉤、發夾、拉鏈……讓人匪夷所思又觸目驚心。隨着時間的推移,小盒子中的一些食物(瓜子、豆子)和植物(蒼耳)開始脫水乾癟,彈簧、螺釘也失去了金屬光澤、生銹發黑。醫生笑稱,這麼多年來,他們取出的各種異物擺到一起就是一個“衣食住行用品展”。

  取出的異物來自天南地北,每個小盒子上都詳細標記了患者的籍貫、年齡、取出物名稱和取出部位。吞下這些異物的患兒,年齡最小的是出生僅幾個月的寶寶,最大的是12歲兒童。

  通過這些信息,記者“腦補”出許多畫面:一節已經變色的雞骨頭,曾卡在5個月大孩子的氣管裏,這正是寶寶添加輔食的年齡;橢圓的磁鐵球,是一名5歲小朋友的心愛玩具,孩子好奇地放入嘴裏,卻滑進氣管讓人措手不及;一顆換下來的牙齒,標誌着孩子的成長,卻被11歲的小女孩嗆進了氣管……

 醫生取異物很多時候是跪着完成

  一個透明盒子裏,幾塊散碎的軟骨被風乾縮小了不少,它藏着一個暖心的故事。2019年1月22日6時20分許,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副主任醫師敬雲龍雙膝跪地近14分鐘,從一名1歲5個月大的孩子食道取出了數十塊散碎的軟骨。當時,孩子生命垂危,敬雲龍為了盡可能保持手術視野清晰、方便操作,他來不及多想迅速跪地,倚着手術床沿,利用食道鏡和手術鉗,將卡在孩子食管深處的軟骨逐一取出。

  “有同事拍下了醫生‘跪地’取異物的照片,在網上被許多人稱讚為‘最美姿勢’。”省兒童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張夢萍記憶猶新,她告訴記者,因為手術床高度問題,跪在床旁探查的視野最好,所以手術室經常能看見跪着手術的場景。

  隨後,張夢萍拿起一個小盒子,裏面一枚長約1.5厘米、寬5毫米的螺絲釘被鐵銹包裹。這枚普通的螺絲釘一點也不普通,直到被取出前,它卡在5歲孩子星星(化名)的氣管里長達3年。“3年時間!”張夢萍對記者説,不僅家長不敢相信,接診的醫生都驚詫不已。

  星星媽媽第一次帶孩子到湖南省兒童醫院是為了尋求肺結核的治療方法。3年間,星星的咳嗽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咳血。在老家,星星被初步診斷為肺結核,但治療後未見好轉。在湖南省兒童醫院,醫生猜測咳血另有原因,在進行支氣管鏡檢查時發現了這枚螺絲釘,此時異物已經劃破了氣管黏膜,若再晚一點取出,後果不堪設想。pagebreak

  見證者説

  挽救生命不僅在手術&上

  2003年至今,湖南省兒童醫院收治呼吸道異物患兒超過萬例。醫護人員對此進行了統計,總結了兒童最容易吞入的異物:花生、瓜子、豆類及帶殼食物約佔2/3。其中,花生米高居首位,佔40%以上;排在第二的是瓜子;第三是豆類。學齡兒童所卡氣管異物以圓珠筆帽、口哨多見。

  除空氣以外,氣管、支氣管裏容不下半點異物。異物進入口腔,一般會分三種情況:進入氣道、進入食道、進入胃腸道。其中,異物卡在主氣管內最驚險。

  “許多送到醫院的孩子,氣道並沒有完全堵塞,給醫護人員留下了寶貴的救治時間,但如果氣道完全被阻塞,在黃金幾分鐘內,家長應該做些什麼呢?”張夢萍説,她曾在網上看到一個令人揪心的視頻:一名6歲男童吃花生不慎嗆到窒息,看到孩子無法呼吸,母親將兒子頭朝下、腳倒挂在她身上甩來甩去,然而遺憾的是,經過46秒與死神的搏鬥後,男童停止了呼吸。張夢萍説,如果家長掌握了科學急救方法,可能是不同的結局。

  生死就在一瞬,挽救更多生命不僅在手術&上。“其實,意外傷害是可以預防的,我們想到了用‘眼見為實’的方法給家長敲警鐘。”湖南省兒童醫院副院長曹霞告訴記者,該院的氣管食管異物展為全國首創,從2009年開辦至今已舉辦了近50場次展覽。最開始的異物展,只有50多件展品,展覽地點也只局限於醫院的門診大廳。後來,異物展走出醫院,走進學校、科技館、社區……

  “每次看到孩子和家長們觀展時張大的嘴巴和驚訝的眼神,我們都希望這些震撼來得更強烈一些,讓異物傷害不再發生。”曹霞説。

  科普要讓人看見才有價值

  在氣管食管異物展上,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急救方法的普及和示範。每次參觀者被“震撼”後,醫護人員便趁熱打鐵向孩子和家長們現場講解異物傷害的防治和急救方法,手把手教大家自救或救助他人。

  “在異物展上,我們經常會不厭其煩地告訴家長,節假日是兒童意外傷害的高發時間段,這與家長的看護不到位及孩子的生理特點和年齡有關,家長一旦疏於對孩子的看護,危險便隨之而來。”張夢萍還提醒,“有的孩子喜歡把玩具放嘴裏,還有的孩子喜歡咬筆頭。”這些不良習慣都是潛在的危險因素,所以家裏的小物件一定要放在孩子接觸不到的地方。如果發現孩子已經把東西放進了嘴裏,切記不要大聲斥責,導致孩子驚恐之下誤嗆氣管,突發卡喉。

  “近年來,省兒童醫院接診的異物卡喉患兒逐年減少。”曹霞分析,“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隨着宣教力度的加大、健康知識的普及,家長的安全意識增強,兒童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得到大大改善;第二是通過醫院開展呼吸道異物緊急救治培訓班及接受其他醫院醫務人員進修,基層醫院急救技術得到提高;第三隨着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前取異物採用的是硬質氣管鏡,只能通過肉眼直視進行操作,視野不夠清晰,如今可以使用潛望鏡進行手術,操作難度更小,基層醫院不需要將異物患兒送到省城醫院。”

  “今後,氣管異物展不僅要繼續深入基層,還要走到線上。”曹霞&&,科普要讓人看見才有價值,許多群眾喜愛短視頻精煉、生動的傳播形式,醫院計劃拍攝異物的故事,用短視頻的形式在網絡&&傳播,讓更多人引起警覺、學會防範。

  記者手記

  醫學的最高境界是預防

  人找準了方向會發光發亮,垃圾放對了地方也可以成為“寶藏”。

  記者第一次參觀湖南省兒童醫院氣管食管異物展,是在楓樹山小學。“這個口哨也是從喉嚨裏取出來的?”“這麼尖的針該多疼啊!”在小學生們此起彼伏的驚訝聲中,我也目瞪口呆。

  視覺上産生的衝擊太強烈了,“生猛”的展品揭露了背後的凶險,危險預警直抵人心。即便很早就知道異物的危險性,但這次展覽依然讓我有了全新的認識。那麼尖銳的物品,用手拿都擔心劃破皮膚,可孩子竟會放到嘴裏,家有幼崽須十級防護。

  曾記得,一位操心的耳鼻喉科醫生在網上發帖,提醒家長不要給孩子買小小的、模擬食物的玩具,因為孩子玩着玩着就喜歡將玩具塞到嘴裏,她説如果實在非要給孩子玩,就買雙份,起碼異物進去以後,能拿個一模一樣的給醫生看,醫生好找趁手的器械將異物取出。看完展覽後,我才真正明白了這段文字的無奈和深意。

  在展覽上,我和大家一樣收穫了硬核技能,第一次學習到了讀起來有些拗口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它被稱為“生命的擁抱”,掌握對了方法就可以在幾秒鐘內挽救一條生命。

  不讓疾病或危險發生,是醫學的最高境界。在我看來,這就是醫護人員的初心和氣管食管異物展的意義。

  科普多一點

  防氣管異物9件事情

  1.不要給3歲以下的兒童吃帶殼的食物,如瓜子、花生、豆類等;

  2.不要讓孩子養成口含玩物的習慣,在孩子吃東西時,不要驚嚇、逗弄或打罵孩子;

  3.食物應盡可能搗爛、碾碎;

  4.應讓孩子養成認真吃飯的習慣,切不可把吃飯當作游戲,邊玩邊吃;

  5.孩子哭鬧時,切不可往孩子口中塞食物,尤其是瓜子和花生米等堅果類食物;

  6.勿使小兒接觸到生活垃圾,如紙片、碎雞蛋皮等;

  7.注意選擇合適的玩具,盡量不要給幼兒玩易拆卸成小塊的玩具;

  8.小兒玩氣球時應注意,不可將氣球碎片放在嘴上吸着玩;

  9.小學生不要養成咬筆頭、筆帽等壞習慣。(全媒體記者 徐媛)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