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多發,手段不斷翻新。集團頭目和骨幹往往躲在境外實施犯罪,他們打着高薪招聘的幌子,招募涉世未深的高校畢業生等,誘騙其赴境外從事詐騙活動,成為違法犯罪活動的“幫兇”。
2019年4月,剛剛大學畢業的黃某、張某等6人通過招聘網站、熟人介紹等方式,入職某跨國電信網絡詐騙集團。他們每天操作着七八部手機、登錄不同的微信號,在100多個微信群裏,通過轉發話術、扮演投資專家助理、老股民等,以投資掙錢為誘餌取得被害人信任後,引導其在犯罪團夥控制的“比特幣”“神話幣”網站等進行投資。
在客戶大量轉入資金後,該集團以投資&&有鎖倉期為由拒絕提現,隨後“投資老師”通過指導買賣操作,利用反向喊單、系統出錯、更換網址&&、拉黑被害人&&方式等手段,非法佔有被害人錢財,完成詐騙犯罪。
截至案發,這一詐騙集團分別在境內及東南亞幾國詐騙被害人逾500人,詐騙金額逾1.4億元。這一案件由四川省西充縣人民法院一審,四川省南充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根據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結合不同情況,黃某、張某等6人分別被判處3年6個月至10年9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並處以5萬元至15萬元不等的罰金。上述判決均已生效。
誘騙大學生赴境外從事詐騙活動屢見不鮮。司法機關還提供以下案例:
2018年2月至11月間,被告人沙某等指使團夥先後通過國內皮包公司招募包括8名畢業不久的高校畢業生在內的23人,以境外項目的名義將他們帶到位於境外的詐騙窩點,利用電信網絡技術手段實施詐騙。2018年3月至11月間,該詐騙團夥先後騙取被害人人民幣784.2萬餘元。
2019年6月至12月間,15名大學生通過同學、親朋好友介紹,或網絡招聘等渠道,被“低門檻、高工資”“輕鬆快錢”“包機、包吃住”“海外高薪工作”等噱頭吸引,入職位於東南亞某國的“黃金投資&&”,專門針對大陸居民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截至案發,該詐騙集團共騙取155名被害人人民幣4100萬餘元。
為何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容易成為跨境電信網絡詐騙團夥的招募對象,有的成為犯罪團夥“幫兇”?
黃某、張某等跨境電信網絡詐騙案辦理法官介紹,一些大學生是通過親戚熟人朋友介紹加入的,看到“月入過萬”“免費出國”“工作輕鬆”等誘騙信息動了念頭。“對高校畢業生而言,只要會電腦的基本操作就能拿高薪,還包吃包住,詐騙集團利用他們在就業季求職心切,安全防範和法律意識相對薄弱等弱點,引誘其落入犯罪圈套。”
對涉案大學生而言,有的進行逃避式“自我安慰”,認為自己是詐騙鏈條底層人員,僅是在社交軟體中扮演股民和投資人員等虛假角色,並非直接騙取被害人錢款,認為即使案發也無需承擔或僅承擔罰款之類的輕處罰,於是在利益面前迷失自我,協助詐騙集團實施詐騙。
“我意識到這樣做是違法的,但畢竟收入高,況且我身邊的朋友也都在做,以為被抓到頂多就是處罰,沒想到自己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黃某坦言,“現在想到那些錢財兩空的被害人,真的很後悔。”
辦理該案的法官提醒在校和即將就業的大學生,不可盲目跟從所謂“高薪就業”推薦,入職前務必通過正規渠道全面了解招聘單位情況,明確薪資待遇、權責義務、工作期限等細節,提前簽訂規範合法的勞動合同,不要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表面“高薪就業”,實則“無底陷阱”,一些大學生盲聽盲信,被誘騙至境外,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團夥的“工具人”,一步步墜入犯罪的深淵,害人又害己,令人痛心。
在求職過程中,高校畢業生要保持清醒頭腦,擦亮雙眼,掌握基本法律知識,尋求正規就業途徑,認真甄選求職信息,切不能被眼前“利益”衝昏頭腦,急於就業、隨便就業,而落入詐騙集團的陷阱。
同時,如果意識到自己已經身處詐騙集團,要立即懸崖勒馬並及時報案,切實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
統籌:張曉松、楊維漢
記者:馮家順、熊豐
編輯:賈真、劉禎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