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中國正興起一股科普視頻創作熱,一批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年輕人嘗試用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流量偏愛科普,讓人們在追劇般的輕鬆氛圍中點燃科學熱情,提高科學素養。今年34歲的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主任張辰亮便是其中一員。
張辰亮:因為從小喜歡科普文章,我讀研究生期間就給一些雜誌投稿,以後也想從事科普行業。當時,不少人在網絡上做科普,我也在網上發表了一些科普文章。後來到《博物》雜誌後,就管理它的官方微博,跟網友進行問答式的科普。我從2019年開始嘗試做視頻,現在基本以做視頻為主,感覺視頻的傳播力、影響力,還有大家喜歡的程度都遠大於以前的圖文科普。現在大家都喜歡刷視頻,你不佔領陣地,那些謠言、偽科學、不嚴謹的內容就佔領了。
在社交媒體做科普後我發現,之前的很多經驗都用不上,而且你是一下子被推到非常火熱的戰場上去了。我發一條微博,底下馬上就有評論和轉發,轉發量多、轉發量少,你會得到及時的反饋。我的一個優勢在於一直跟大家保持密切溝通,知道大家想了解什麼,這樣我所科普的東西就跟需求不脫節。後來到視頻&&,我延續了這一優勢。
有人拍到千奇百怪的生物,或者説到一些自然現象,我一看它們在網上引起熱議了,幾萬的評論,幾千萬的播放量,證明大家興趣濃厚。但如果這時點開評論,常常發現裏面基本沒有説對的。我覺得大家這麼高昂的熱情都浪費在瞎扯上,其實是我們的缺位,那我就加入進去。這可以叫蹭熱門,但這熱門蹭得要讓大家有收穫,讓自己也産出有意思的作品。
我的《網絡熱門生物鑒定》通過解答問題的方式,給大家展示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是多種趣味點匯合的一個視頻類型。現在很多科普博主都在模仿我的這個風格,把科普博主的興致吊起來了,讓大家知道可以這麼拍。這種風氣起來了,對於蕪雜的科普賬號而言,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篩選。
2022年6月28日,張辰亮在海南昌江霸王嶺觀察昆蟲。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在張辰亮看來,一些紀錄片畫面精美,但內容比較空,偏離了受眾需求。究其緣由,可能是外行涉足某一領域,導演、攝影師甚至整個劇組都不太懂。張辰亮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以及跟受眾交互的經驗,比較了解受眾想看什麼,所以就想花時間、花精力去拍一些紀錄片。
張辰亮:中國那麼大,幾乎每一種生物環境都有,還有這麼多特有的動物,但咱們發掘不夠。相比大熊貓、金絲猴等明星物種,我更願意聚焦那些尚未引人注意的物種,我告訴受眾為什麼這個東西有意思,我説完之後,它要是能成為明星物種,這個才叫咱們的本事。我想把功力放在發掘小東西的亮點上,讓它閃閃發光,或者把一些理念具象化。
之前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我就想,“地大物博”,都是這麼説中國的,但怎麼給人直觀的體會和有趣的玩味?後來我就拍攝一條溪流上豐富的特有物種,而海南是中國的一個縮影,這樣自然而然地展示出“地大物博”。我是比較喜歡這種以小見大的方式,這樣大家看著不累,但看完之後恍然大悟,確實能上升到某個思想層面上去。
拍視頻以來,尤其是拍這種紀錄片,我感覺工作量還挺大。出來之前就要寫好腳本,不能像趕海視頻之類的,逮着什麼講什麼,你花了這麼多錢這麼多精力,你得出作品。所以前期我們要規劃一個非常好的腳本,腳本需要一條線貫穿始終,通過主線把各種物種串起來。每天的拍攝其實挺累的,一個鏡頭大家看就説了兩句話,我們可能拍了有半個小時。我們已經在海南拍了4個片子,還要拍第5個,都是圍繞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我們要做到每次拍的片子都跟前面的不一樣,拍的物種不一樣,每次的思路也不一樣。中國這些熱點地區經得住你這麼拍,因為東西太多了,可説的太多了。
2022年6月29日,張辰亮(左4)在海南昌江霸王嶺拍攝科普視頻。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對張辰亮而言,孩子其實是他更在意的一個受眾群體。他最開心的是,一些孩子看視頻後想當科學家或從事科普工作。他想繼續做一些潤物無聲的科普,讓人們看了後確實能學到東西。
張辰亮:很多小朋友看完後真往心裏記,甚至有家長跟我反饋,看我的視頻都成給孩子的一種獎勵了。他們經常跟孩子説,你趕緊寫完作業,就讓你看小亮的視頻。小孩子看完視頻出去説,這個小亮講過,那個小亮説過,又會買好多書繼續學習。所以,這些孩子是我很看重的受眾。
現在做短視頻科普的人已經很多了,我覺得不差我一個,所以想做個還沒人做的領域。目前正嘗試去拍一些性價比較高的紀錄片。我們的器材可能簡單一些,但我們要把中國故事講好,讓國人看了感觸深,而且願意幫我們傳播。我們會盡量用網絡上大家喜歡的方式去講去拍,還跟以前一樣,但視頻會更有品質。我覺得這是一個藍海,也希望更多這方面的專業人士能加入進來。(記者:王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