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青少年口腔健康,這幾方面要記牢-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9/20 08:44:5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守護青少年口腔健康,這幾方面要記牢

字體:

  12歲的小瑞(化名)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小升初暑假。因為牙疼,小瑞在媽媽的陪伴下到口腔醫院檢查,發現有4顆蛀牙,其中右側後磨牙還出現了較大齲洞,牙神經暴露在外引起劇烈疼痛。小瑞在醫院進行了根管治療,補好了另外幾顆牙。“看牙時還被醫生教訓,為什麼不早點好好保護牙齒”。在被指出平時愛吃甜食、刷牙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後,小瑞有些後悔。

  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是口腔健康的主要特徵。然而,我國青少年的口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20年全國愛牙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66%的兒童患有齲齒。與此同時,牙齦出血、牙結石等在青少年中也變得普遍,牙周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2022年9月20日是第34個“全國愛牙日”,今年的愛牙日主題為“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題是“護牙健齒少年強 健康中國民族興”,並發布《青少年口腔健康核心資訊》。青少年口腔健康正在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雖然人們越來越重視口腔健康,但仍然在某些方面存在誤區。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的關係是什麼?當下青少年口腔健康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哪些不良生活方式會對口腔造成傷害,如何正確預防?家長應當在青少年口腔健康守護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牙齒雖小,卻與全身健康相關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兒童口腔科教授鄧輝從事兒童口腔工作60余年,她指出,齲病、牙周疾病等口腔疾病是慢性、進行性、破壞性的細菌性疾病,會破壞牙齒硬組織和牙齒周圍支援組織,除影響咀嚼、言語、美觀外,還容易引起社會交往困難和心理障礙。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口腔健康核心資訊及知識要點》指出,口腔疾病與許多慢性病存在共同危險因素。例如,過量攝入高糖、高脂肪、高鹽、低纖維的食物,不僅與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癌症、肥胖有關,也和齲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密切相關。

  牙齒不好,全身受累。鄧輝教授表示,許多疾病與口腔細菌感染有關,例如冠心病、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症也與牙周病中的牙齦卟啉單胞菌密切相關。2020年全國愛牙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患牙周病的人患冠心病的概率是牙周健康者的1.4倍,發生腦卒中的概率是牙周健康者的2.1倍。也有研究證實,牙周疾病會增加早産和低體重兒的發生風險。

  “認識口腔疾患嚴重性、特別是口腔疾患與全身健康的相關性是非常重要的。”鄧輝教授指出,我們要做好青少年口腔健康科普工作,共同保持口腔健康,使全身更健康。

  青少年患齲率上升,可能與飲食結構變化有關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預防科主任鄭樹國教授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説,今年的“全國愛牙日”關注齲齒、牙外傷、錯畸形、牙齦出血等幾個層面的問題。對于國內青少年而言,關注度最高、波及最廣的口腔問題還是齲齒。

  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5歲兒童乳牙患齲率為71.9%,比十年前上升5.9個百分點,乳牙齲每人平均4.24顆;12歲兒童恒牙患齲率為38.5%,比十年前上升9.6個百分點。

  “十年間,國人口腔健康意識提高了,但兒童患齲率卻增長較快,這可能與飲食結構改變有關。”鄭樹國教授分析,當今社會經濟水準顯著提高,物質條件極大豐富,加上全球化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産生了變化。過去的甜食、飲料等較為稀缺、獲取渠道有限,而如今各類甜品種類豐富,含糖飲料的可及性也變高了,手機對準自動販賣機一掃碼,便可以立刻獲取。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攝糖量有所增加。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今年發布的《青少年口腔健康核心資訊》中,“健康飲食、限糖減酸”是其中要點之一。鄭樹國教授指出,有的家長覺得糖是指糖塊這一類,實際上,糖分為非遊離糖和遊離糖。非遊離糖指的是天然存在于新鮮水果中的果糖、蔬菜中的糖、奶類中的乳糖及谷薯類中的淀粉,對身體危害較小;存在于果汁中、在制作食品時添加進去的糖被稱為遊離糖,致齲性更高。

  當孩子頻繁地攝入甜食,又沒有養成有效的刷牙習慣時,遊離糖被口腔中的細菌酵解産酸,口腔環境的pH值(酸鹼度)從中性迅速下降到5.5甚至更低,牙齒便會在酸性環境中持續性脫礦,硬組織結構被破壞,進而形成齲洞。

  鄧輝教授提醒,含糖食物的選擇對牙齒不利,應少吃甜點,多吃纖維素多的青菜、水果。同時,選擇食物時也要軟硬得當,適當鍛煉咀嚼能力,保持口腔健康。

  在兒童口腔醫學專家門診,鄭樹國教授見到了許多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很少有孩子牙齒表面光滑、無菌斑。他發現,家長們往往重視孩子文化知識的學習,卻忽略了是否有效刷牙、刷牙時間夠不夠等健康意識的培養。

  “飲食結構的改變,尤其是種類的豐富和可及性的提升,增加了孩子進食甜食的機會。而口腔衛生行為沒有得到改善和提高,導致兒童患齲率上升。”鄭樹國教授指出,人們現在對口腔衛生更重視了,但有時候過于追求“牙齒變白”,或是過多依靠“衝牙器”等高科技産品。“我們不能舍本逐末,高科技産品只起到輔助作用。要做好基礎的口腔清潔,比如使用含氟牙膏有效刷牙、刷牙同時配合使用牙線。”

  而窩溝封閉是目前公認的預防窩溝齲齒最有效方法。它無創且不會引起疼痛,採用高分子材料把牙齒的窩溝封平後,牙面變得光滑易清潔,細菌不易存留。

  鄧輝教授表示,窩溝封閉的適宜年齡分為3個階段,乳磨牙在3~4歲,第一恒磨牙在6~7歲,第二恒磨牙在11~13歲。家長要格外注意孩子的第一恒磨牙,也就是俗稱的“六齡牙”。在國家層面有全國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幹預項目,主要是針對適齡兒童開展第一恒磨牙(六齡齒)的窩溝封閉,此外,國內許多城市已經推出適齡兒童免費窩溝封閉項目全覆蓋,保護青少年口腔健康。pagebreak

 牙不疼,也要定期檢查

  平時不定期檢查、等到牙齒真正出問題才去看牙的孩子與家長不在少數。鄧輝教授記得一個令人痛心的案例,北京市海澱區婦幼保健院的一名4歲兒童,左側上磨牙出現齲洞,後來演變為根尖膿腫。相較于成人,青少年兒童神經發育不夠完全,早期症狀不明顯。直到媽媽發現孩子眼睛腫了,帶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牙齒感染導致的蜂窩組織炎。盡管立刻進行靜脈點滴,孩子最終還是因為敗血症去世了。

  “父母沒有重視,青少年沒有主訴,4歲孩子因為牙病引發的敗血症去世,令人震驚和痛心。”鄧輝教授強調,一定要重視牙齒健康和全身健康,定期看牙。“有的家長會覺得看牙醫挂號難、價格高,但現在我國許多基層醫院的口腔科和牙科診所也能進行非常專業的口腔檢查,為大家提供更多選擇。”

  “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鄧輝教授認為,定期看牙醫能夠檢查出一些潛在的問題:牙齒萌出是否正常、牙列是否整齊、是否有牙菌斑和牙外傷、咬合是否正常、是否存在錯畸形……除此之外,看牙醫可以了解孩子是否存在不良的口腔習慣、刷牙習慣和飲食習慣,幫助監護人了解孩子的牙齒現狀,及時防治。

  鄭樹國教授指出,當下家長對于青少年口腔健康還存在一些誤區,首先是對刷牙的重視程度不夠。許多家長覺得孩子自己刷牙就行了,實際上6歲以內的孩子(甚至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家長幫助小孩刷為主。牙齒萌出後,就可根據年齡適量使用含氟牙膏。0~3歲嬰幼兒每次用量為一粒大米大小;3~6歲兒童含氟牙膏用量為豌豆粒大小;6歲以後(能正常進行含漱)及成人,就可以使用正常量的含氟牙膏。每天至少要早晚刷牙兩次,睡前刷牙更重要。刷牙前或後,最好配合使用牙線或牙縫刷徹底清潔牙齒。如出現齲齒、牙周發炎等問題,應盡早到醫院治療。

  除此之外,有的家長遇到孩子口腔問題容易“病急亂投醫”,接受錯誤網絡資訊的引導。鄭樹國教授建議,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去專業機構找專業的醫生,通過科學的檢查診斷來做相應處理。

  鄭樹國教授提出了3點給家長的建議:第一,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第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第三,定期做口腔檢查。

  “實際上,這3條對孩子一生的行為塑造非常有好處。許多口腔疾病在早期很難發現,一旦到了中晚期,有的可以治,有的可能治不了,拔牙的影響就很大了。如果我們在早期發現的話,無論從醫生治療的難易程度、孩子遭受的痛苦程度和家庭經濟的負擔來説,都是非常小的,功能恢復也特別容易。”

 一堂刷牙課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

  “口腔疾病是一個社會病,除了生物因素,還有許多社會學和經濟學因素。”鄭樹國教授認為,口腔疾病看起來不僅僅是牙齒的問題,實際上口腔健康狀況體現出一個國家國民的綜合素質,比如人們的健康意識和相應的健康行為。許多人生活富裕了,卻沒有在健康理念上實現“脫貧”,寧可花錢購買奢侈品,也不願意把錢花在定期健康檢查中。

  當前,國家越來越重視健康教育科普工作。在鄭樹國看來,健康科普要確保傳播的知識是準確無誤的。“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可以在幼兒園、小學等層面加強口腔健康知識科普。”鄭樹國教授建議,可以讓學校與醫療專業機構合作,將教育部門與衛健部門結合起來,在學校開設口腔健康課程,“從老師那裏傳遞的知識,會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

  “兒童階段養成的行為習慣對人的一生影響很大。在低年級階段給孩子們進行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養成良好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鄭樹國教授建議,可以每學期給一個班開設一堂刷牙課,短期看好像沒有什麼影響,實際上長期來看對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對健康水準的影響會非常大。

  對于醫務工作者而言,參與青少年口腔健康科普教育,除了有愛心,還要出發點正確,知識點科學,著眼點高。除此之外,要創新傳播手段,提高趣味性,讓大家更容易接受。

  “國家是否全面發展,蓋了多少高樓大廈當然很重要,但不如看看全民口腔健康狀況。”鄭樹國教授説,“如果每個孩子笑起來都那麼燦爛,牙齒整齊潔白;老人滿口都是自己的天然牙,且牙齒整齊幹凈,這説明國民素質非常高。”

  鄧輝教授今年已經86歲,依然保持28顆健康的天然牙,一顆都沒壞,她説:“要實現口腔健康,全身健康,才能實現2030年健康中國的大目標。”(見習記者 余冰玥)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