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聽高考生的陪讀媽媽講,她們小區裏一年都不知踹壞了多少扇門。當時,我無法想象孩子關門家長踹門的場景,多大的事兒,至於嗎?今年八年級的兒子讓我明白那滋味,他開始關門,甚至反鎖房門了。”心理周刊收到一位母親的來信,講述了孩子關門和開門的故事。
傾訴:一場門之戰,兩敗俱傷
以前聽高考生的陪讀媽媽講,她們小區裏一年都不知踹壞了多少扇門。有的孩子愛關門,隨便家長説什麼,只當聽不見。家長火大就咣咣踹門,幾下把門踹碎了。有的孩子上來脾氣了,不能朝父母動拳頭,就拿門撒氣,一腳就能把門踹個窟窿。
當時,我無法想象孩子關門家長踹門的場景,多大的事兒,至於嗎?結果,今年八年級的兒子讓我明白那滋味,他開始關門,甚至反鎖房門了。
最初是因為孩子上網課,不願坐到書桌前。老公過去批評指正,大講一通良好坐姿的重要性。孩子聽得不耐煩,不想照做,就咣當一聲關上了房門,特意咔咔擰兩圈,反鎖了。
這下我倆是“兩眼一抹黑”了,根本不知道他在臥室裏是什麼狀態,玩游戲?跟同學聊天?溜號?老公受不了“閉門羹”,勒令孩子開門,氣勢洶洶理直氣壯。奈何孩子不為所動,堅決不開門。為防事態升級,我趕緊過去當和事佬,主要是勸老公。孩子大了,叛逆期,什麼事都愛擰着來,不要跟他一般見識。
關門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的區別,隨着孩子關門的次數越來越多,我們才意識到,那一次只是個開始。
老公認為教育的職責在於看管,看不見怎麼管?他習慣先禮後兵。先苦苦哀求孩子開門,孩子回應就好辦,無非讓老公道歉,保證再不嘮叨。大丈夫能屈能伸,我就佩服老公這一點,在孩子面前,時而脾氣大,時而低到塵埃裏。不管過程多辛苦,結果好就行,孩子把門打開,我們懸着的一顆心就安穩落地了。若是孩子不回應,搞冷戰,這事兒可能就大了,有時拿美味的水果,愛吃的零食,感興趣的視頻去誘惑都無濟於事。往往老公説出那句“我們都是為你好”,我就知道我們輸了,這種“以愛之名”的單向溝通通常毫無效用。那刻,才理解踹門家長的心情。
大聲喊叫,恐嚇要砸門,放狠話不讓上學……這些老公都幹過,可看到孩子被迫打開了房門,賭氣似的在床上躺着,啥作業也不寫時,大人的心情也很不好。一場門之戰,兩敗俱傷,何苦來哉?
比起有緣由的關門,就怕不知緣由的關門。有時,孩子下晚課回家,一句話不説,徑自進屋鎖門。他是遭遇了什麼才會這樣?是在學校被老師批評?被同學霸凌?身體不舒服嗎?心情很差嗎?會不會想不開?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只能孩子來解,可房門關着,父母的心頓時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本來我是羞於對別人講孩子叛逆的事兒,怕這些都攢成他的黑歷史,將來不好洗白。奈何內心脆弱,有時真撐不住,只能尋求外界幫助。我跟好友淺淺説,後悔當初裝修時沒有先見之明,安裝一個有玻璃的門。淺淺説她家門上就有玻璃,沒用,她兒子早用紙糊了個嚴實。她兒子小學六年級就把備用鑰匙拿走了,每天上學前都鎖門,他那屋裏什麼樣她都不知道。我驚詫,淺淺勸我換位思考。如果老闆見面就問我業績,整天站我辦公桌前看著我工作,我會是何種心情?會不會覺得窒息?
淺淺還説:“孩子到了青春期,有了私密意識,需要自主空間,説明他在成長。反正這幾年我兒子學習不錯,性格也開朗,我覺得沒必要在關門的事上糾結。難道你是一個掌控欲強的媽媽嗎?”
一句問話嚇我一跳,我可不想做一個掌控欲強的媽媽。
戈登曾説過:青春期孩子叛逆的不是父母,其實他們深愛着父母,他們叛逆的是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我想,孩子不過是在用關門的形式來抵抗父母的不信任,提醒父母嘮叨該適可而止。一扇小小的門折射出一個家庭裏的情感關係,即使親人之間,也需要分寸感。不要冷漠無視,也不能炙烤捆綁。當我和老公不再把孩子關門的舉動視為洪水猛獸,孩子關門的次數也與日遞減了。 (恒恒媽)
解析:孩子關門,關的是邊界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喜歡“關門”?
關門是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崛起的重要標誌。在青春期出現關門現象,關的是邊界,關的是自主,關的是力量,關的是成長。當孩子一點點長大,他們的眼睛可以平視家長的時候,就期待家長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成熟的個體甚至“成年人”來對待。他們渴望尊重、理解、公平,若家長還是用小時候“説教”、“嘮叨”的教育模式進行溝通會讓孩子厭煩,進而通過關門來保有自己的邊界和空間。
關門也是青春期孩子“閉鎖”心理的一種外在體現。青少年一半是兒童,一半是青年,他們正經歷着心理的“斷乳期”,又想擺脫父母的管控,又不得不依賴父母的幫助。這種矛盾和糾結會讓孩子不知道怎麼和父母好好説話,也不太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因此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更容易把自己一個人關起來。
面對關門的孩子,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一開始關的只是“房門”,若因此引發家庭衝突,孩子慢慢就會關上“心門”,至此父母就真的失去了和孩子聯結的最好時機。那麼面對關門的孩子,家長怎麼辦呢?
放平心態,接納現實。從孩子心理髮展角度來看,關門的行為是正常的。因此家長首先要覺察自己面對孩子關門的情緒感受,是否可以理解和接納;接着要反思孩子關門背後的心理需要,是需要獨立的時空來消化各種情緒?還是需要一個隱私的空間做自己的事情?抑或是孩子通過關門來劃清自己的邊界?
建立清晰的界限感,該放手時就放手。確實有很多家長會假借愛的名義強行進入孩子的房間,讓孩子的行為都在自己的視線之下,但越約束越抗拒,很容易發生親子衝突。因此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不僅要從理論上接受放手,更要從行為上放手。信任自己的孩子,哪怕明知道他們在房間裏可能沒那麼自覺,也要盡量忍住踹門闖入的衝動。
調整和孩子的溝通模式。説教、審問、被動選擇都是青春期孩子非常討厭的溝通方式,他們最在意的是理解和尊重,因此降低父母管教的權威,換位思考,用更平等的方式和孩子相處。設想一下,如果孩子沒有反鎖房門,而家長主動幫孩子關門會怎樣呢?父母關門是一個主動的尊重的動作,那麼孩子一定能捕捉到愛和信任。(王雁:中學專職心理老師、南京市心理學科帶頭人、國家註冊系統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