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朋友訴苦説:“暑假,倆孩子經常為一點兒小事吵鬧,一會兒姐姐埋怨弟弟動了她的文具;一會兒弟弟告狀説姐姐欺負他。我批評姐姐要她讓着弟弟,姐姐很不服氣!”
朋友的話讓我想起今年5月,媒體曾報道的一則令人痛心的消息:安徽一個13歲男孩跟母親和妹妹出門時,因為一點兒瑣事,兄妹發生爭吵,媽媽不分青紅皂白,對哥哥一痛批。不曾想,小男孩氣急之下跳進河裏,幸被消防隊員救上岸,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因孩子之間小矛盾發生悲劇的事件偶有耳聞。更多的,是一些兄弟姐妹之間不和,你哭我鬧、雞飛狗跳。一般人覺得,孩子之間吵吵鬧鬧有點兒矛盾不足挂齒,無須緊張,長大就好了。其實不然,即使兄弟姐妹之間,長期發生矛盾糾葛也會導致孩子感情疏淡,心生裂隙。
有美國學者跟蹤調查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一群人成長數據時發現,如果童年家庭環境穩定,兄弟姐妹關係和睦,孩子長大步入社會,不但性格平和,其人際關係也格外順暢,也就是俗話説的人緣好;職場上,這被人稱為情商高。其實這是家庭環境熏陶的結果,是童年時期,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養成的習慣和品行的映射。無疑,童年時期養成的好習慣、好品行會給生活帶來幸福感;而不良的行為習慣、糟糕的心理狀態乃至人際關係,則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煩惱與苦悶。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們依稀記得,那時候家裏兄弟姐妹多,父母無暇顧及每個孩子,他們在相處中慢慢形成了固化下來的思維定式:大家都知道哥哥姐姐是弟弟妹妹的“頭兒”,也知道自己要仰仗哥哥姐姐的庇護,很少有人故意挑戰哥哥姐姐的“權威”;而哥哥姐姐也自然地認為有保護和謙讓弟弟妹妹的權利與義務。這種自然默認下來的相處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兄弟友好、姐妹團結的傳統範式。得益於那個時候父母放手,反而鍛煉了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時代的變遷影響着傳統的家庭關係。多子女家庭中一些孩子之間矛盾的出現,業已引起人們的注意。
細數孩子之間的矛盾,最多的是因父母家庭教育不當,導致孩子心理失衡引起的。如文章開頭的案例中,姐弟發生矛盾,父母首先無厘頭地指責姐姐,讓姐姐謙讓弟弟,姐姐心裏不服;其次才是因為孩子之間互相比較産生的;第三是兄弟姐妹形成的個性化差異導致的。
孩子之間出現矛盾時,家長怎麼處理?
首先,父母要控制好情緒,靜下心,問明事情的來龍去脈再下結論,不能上來就是一頓吼,父母也要以理服人。很多父母看見哥哥嚷、弟弟哭的時候,不問青紅皂白,對着哥哥弟弟就是一頓訓,無論誰在理,父母都充耳不聞。這種霸道不分理由地訓斥,讓大孩小孩很不受用,心裏産生莫大的委屈,有的孩子甚至心生怨恨。猶記得我小時候和弟弟搶東西,明明我在理,但父母只管一聲怒吼:“不知道讓着弟弟嗎?”我馬上不假思索,乖乖地聽從父母的訓誡,松手把東西讓給了弟弟。其實弟弟當時並不會因此領父母和我的情。
現在的孩子成長環境與上個世紀截然不同,很多孩子自我意識特別強。我在商場親眼看到一位年輕媽媽勸孩子省點兒錢,別買最貴的玩具。結果孩子一句話把媽媽懟得夠嗆:“憑什麼不讓我買最貴的?”我想,這個時候媽媽再想和孩子講勤儉節約的道理,孩子肯定又是一頓懟:“憑什麼凈讓我節約?”塵世的各種喧囂,已經浸濡在很多孩子的細胞裏。父母若沒有充足的理由,不能以理服人,僅依靠説教,恐怕難以獲得好的教育效果了。
其次,反省教育平衡的問題,也就是反省對孩子們的關愛是否存在偏倚現象,把對孩子的愛“曬”在明處。人們一定還記得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中的一句詩: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在父母心裏,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最愛。但孩子哪會知道父母心裏同為愛的那桿秤?孩子只會看到表面現象,他們無法了解父母真愛似海深的複雜情感。一次次的小積怨慢慢積澱下來,就成了心裏的沉疴。所以,父母對每個孩子不但要平衡施愛,還應該把愛凸顯出來,讓他們知道。當孩子知道了父母施愛的原則和道理,大孩小孩就會釋然,兄弟姐妹之間無端的積怨就會煙消雲散。
再次,父母要學做教育的隱身人,或者學做場外指導員,把握大原則,不要事事都親自下場摻和,要給孩子摸爬滾打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自己處理矛盾、解決糾紛,積累人生經驗。再説兄弟姐妹之間,哪有化不開的矛盾、解不開的疙瘩。孩子之間,大多是剛剛還“電閃雷鳴”,為爭一個溜溜球哭啼抹淚,倏忽間就“雨過天晴”,兩個人牽着手和好如初了。古人説得好:“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孩子每成功解決一個小矛盾、小糾紛,他就向成熟和智慧,又邁近了一步。(馮永平 作者係浙江省婦女幹部學校《家庭教育》編輯部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