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友成就一所高校的思政大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5/24 08:59: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位校友成就一所高校的思政大課

字體:

  “我身上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只有一副近視眼鏡,值幾個錢。我身上的磷,僅能做四盒洋火。我願我的磷發出更多的熱和光,我希望它燃燒起來,燒掉古老的中國,誕生一個新中國!”

  7年過去了,葉建恩依然清晰地記得在舞臺上大聲説出這句臺詞時內心的震撼。

  2015年,已經畢業兩年的葉建恩接到母校華中師范大學邀請,飾演紅色劇目《惲代英》中的主角——“中國革命青年的楷模”、華師校友惲代英。“他在我心目中不再是校園裏的一尊雕塑。在飾演他的每分每秒裏,我都像在跨越時空跟他對話,與青春和信仰對話。”

  華中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陳迪明説,學校通過挖掘傑出校友紅色資源,在同學們中樹立起可親可感的青年楷模,以“惲代英”為榜樣的思政教育大課在桂子山上煥發出青春、活力與新的時代強音。

  讓思政課離學生更近些

  1915年,20歲的惲代英進入中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前身)文科攻讀中國哲學。自此,他壯麗的革命生涯就與華中師范大學緊緊聯繫在一起。

  “就在你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就在你們現在的年紀裏,惲代英參與新文化運動、為《新青年》撰稿、創辦了互助社。他以青年的熱血與果敢,將汗水與鮮血灑在祖國大地上,是毫無疑問的中國青年楷模。”在惲代英菁英學校的講臺上,耄耋之年的李良明教授慷慨激昂地講述著惲代英的事跡。

  這節課讓第六期學員班成員劉偉認識到了惲代英不同的一面:“此前的他可能只是歷史書上的一個名字、一段簡介;但是現在,我感受到他是我的學長、更是同我處在‘相同年紀’的青年。”

  更新學生們對校友惲代英的認知,是華中師范大學惲代英菁英學校的初級目標。2015年,華中師范大學積極響應國家“青馬建設”的要求,以知名校友惲代英為名字,成立了這所校級“青馬工程”學校。

  7年來,惲代英菁英學校以“忠誠的政治品格、濃厚的家國情懷、扎實的理論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質,忠恕任事、人品服眾”為培養目標,培育了203名從桂子山走向基層一線的優秀學子。

  惲代英菁英學校第三期學員張睿,目前任職于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人民政府。去年的國慶節後,他的一篇評論文章被中央網信辦選中並在全網推送。在這篇評論中,張睿將自己的基層實踐與扎實的理論功底、熱切的愛國情懷相結合:“今日之吾輩,當與國偕長,和光同塵,賡續紅色血脈,化作燎原星火,承一顆赤心為國為民永久奮鬥!”

  包含菁英學校在內,華中師范大學探索出了獨特的“一二三四”育人體係,以拉近“思政教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一套紅色劇目《惲代英》,兩個紅色團體“惲代英青年講師團”“惲代英新聞採訪團”,三個紅色班級“惲代英黨校培訓班”“惲代英菁英學校”“惲代英青年領袖培養班”,包含“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組織育人、網絡育人”的四維育人平臺,逐步搭建起了具有華師特色的育人框架。

  2020年3月,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華中師范大學惲代英青年講師團依托嗶哩嗶哩等平臺開展直播宣講,講師團面向全校和附屬中學青年團幹徵集報名,倡導用學生們喜好的方式宣講抗疫專題微課。

  從學生關注的話題出發,一節特殊的戰“疫”思政課在全校拉開,他們將鏡頭對準身邊的平凡英雄,讓學生從普通人身上感悟擔當的力量,累計獲得近20萬人氣值,2萬多彈幕量。

  無論是五四青年節宣講中邀請的優秀志願者,還是教師節宣講中慷慨陳詞的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都是從廣大學生中誕生的、充滿活力的個體。惲代英青年講師團的指導老師盧俊霖説,“他們分享的都是自己真實經歷的事情,特別容易在同齡人中産生共鳴和共情。”

  在陳迪明看來,以典型校友惲代英為楷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樹立起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模范,再選擇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內容和形式,才能讓思政知識更加可知可感,讓思政教育的成效能夠落實、落細。

  培養出能經受考驗的青年學子

  當年一起站在團一大會址的第一面團旗下宣誓的場景,讓張睿至今難忘。“不需要任何人提醒,我們就自覺地站在一起,對著團旗重溫入團誓詞。對我來説,這是一堂無可比擬的思政課。”

  張睿的經歷正是惲代英菁英學校常年堅持的教育理念的體現。多年來,惲代英菁英學校按照分階段實施、一體化培養的原則,採用理論培訓和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方式,形成科學完備的課程體係。

  “理論課程的學習固然關鍵,但是我們要做的遠不止理論教育。”惲代英菁英學校七期學員班班主任丁茜説,“20歲的惲代英可以在有限的青春中完成無數件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正是實幹精神淋漓盡致的展現”。

  為了集中培養學生們的實幹精神,惲代英菁英學校設置了專門的實踐鍛煉形式。惲代英菁英學校組建7年以來,分別在井岡山、廣東、武漢、延安、南京等地開展紅色基地調研和社會實踐,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

  “只有腳踏實地地走在中國的大地上,那些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才可能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實幹勝千言。”陳迪明總結道。

  如何響應習總書記的要求、培養出能經受淬煉的青年學子,成了華中師范大學需要攻破的思政難題。

  對張睿來説,經受淬煉並不容易。進入菁英學校沒多久,他就接到負責組織五四青年節期間四個校級大型活動的任務。時間短,任務重,人手也嚴重不足。

  “當時心裏真的很沒底。”張睿冷靜下來統籌分工,他和夥伴們幾乎聯繫了學校所有校園社團,協調各項任務。在“團旗環校跑”活動安排中,張睿多次聯繫學校越野隊,規劃路線、制作展板地圖、準備物資、聯繫醫療隊,常常忙到深夜。

  在所有的活動順利舉辦、落幕後,張睿在宿舍睡了一整天。醒來時,微信朋友圈傳來漫天的讚揚,“那一刻的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我也清晰看到自己的蛻變:我不再害怕困難的事。”張睿説。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邵彥濤認為,華師的思政教育致力于培養“具有引領力和研究力”的人才。重視實幹精神的培養,正是淬煉引領力的關鍵一環。“我們希望,我們的學子永遠能在最鮮活的土地上提升自我,在最廣大的土地上發揮師范院校的光和熱。”

  成為桂子山上“新時代的惲代英”

  自從今年華中師范大學開啟“三天兩測”的核酸檢測常態化機制以來,志願者唐永迪每個核酸檢測輪班日都異常忙碌。每次,她早晨六點多起床,七點之前趕到核酸檢測點,掃碼、錄入資訊、核對資訊,面對重復繁瑣的工作,唐永迪始終保持著飽滿的工作狀態。

  身為華中師范大學互助社的一員,唐永迪享受為同學們付出後的成就感:“我能夠在志願服務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受到肯定後的幸福感讓我一次比一次堅定。”

  1917年,22歲的惲代英以“群策群力,互助助人”為宗旨,在中華大學成立了互助社。2015年正值惲代英120周年誕辰,華中師范大學青年志願者聯合會決定正式恢復成立“互助社”,為今天的青年志願者烙上惲代英精神的深刻印記。

  7年來,互助社累計組織志願者2774人次,累計志願服務時長超1.2萬小時。互助社指導老師鄒照斌表示,互助社是對惲代英精神的一種深刻傳承:“幫助別人、接受別人的幫助,再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這個為他人付出的過程。互助助人,大愛愛人,華師的精神也就是惲代英的精神。”

  對新聞傳播學院的00後楊靜雯來説,惲代英意味著“新聞人的理想”:在惲代英新聞採訪團的第一次宣講會上,她聆聽了惲代英的新聞工作和新聞思想——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超強的執行力。在之後無數次的採寫實踐過程中,她對此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這支于2013年記者節成立的惲代英新聞採訪團,是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最具特色的社團之一。依托惲代英的新聞事業和新聞理想,這群年輕的新聞學子們“跨越時空”,緊緊圍繞在惲代英身邊,在新時代以他為榜樣不斷錘鍊本領。

  在華中師范大學,像這樣的院級社團星羅棋布。馬克思主義學院組建起惲代英青年領袖培養班,法學院成立了惲代英法制宣講團,外國語學院開啟惲代英青苗班的建設……“惲代英”就像一顆種子,將無限的生機活力和育人潛能撒播在桂子山的土地上。

  惲代英的雕像靜靜矗立在華中師范大學的主幹道桂中路上。上下課的高峰期,川流不息的人潮從他身邊經過,這位“中國青年的楷模”如今仍在用自己無形的影響力浸潤著這所高校,粹煉出獨一無二的“惲代英思政文化”。

  “惲代英精神就是接力跑的精神。”在惲代英菁英學校的開班第一課上,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趙淩雲説,“希望所有的華師學子,都能從先輩手中接過這面火紅的旗幟,不斷奔跑、不斷奮鬥,成為桂子山上新時代的惲代英。”(陳宛吟 記者 雷宇 朱娟娟)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