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 題:高校開設電競專業透視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宋佳、許東遠、陳席元
作為一個新專業,電競專業近兩年在越來越多高校開設,受到不少考生關注。“電競專業是不是學打游戲?”“畢業是不是就是電競選手?”……一些社交&&上,類似提問不少。這個專業教什麼?就業情況如何?
高校開設電競專業現狀
2016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成為13個增補專業之一。隨後,四川、湖南、安徽等多地高校開設電競專業。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有十多所本科院校和幾十所高職院校開設電競相關專業,近幾年每年都有院校申報開設。
教育部官網截圖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熊丙奇&&,高校開設電競專業,是對電競産業發展相關政策的回應,以滿足龐大市場規模下的人才需求。
據了解,各高校電競相關專業的所屬門類、具體名稱和報考要求有所不同。
有的專業被列為藝術類。比如中國傳媒大學開設的藝術與科技(數字娛樂方向)專業,南京傳媒學院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電子競技解説與主播)和藝術與科技(電競游戲策劃與設計)專業,畢業後授予藝術學學士,需要參加藝考。
有的專業被列入體育專業類。比如,河北傳媒學院開設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報考時需要參加體育統考。
有的專業則屬於普通招生類。山東體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等院校開設的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為普通類招生,授予學位門類為教育學。
“一直對游戲和電競感興趣,但以前不知道怎樣才能進入這個行業。”中國傳媒大學數娛專業首屆學生杜愷説,新開設的這個專業為他打開了一條通道。
專業課程設置特點
提到電競專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教不教打游戲?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游戲設計系主任張兆弓&&,電競相關專業培養的是産業的後備人才,“不培養電競選手,也不教打游戲”。
張兆弓介紹,電競産業鏈可以分為上、中、下游。上游以游戲研發為主,中游是賽事的組織和運營,下游為賽事和電競文化的傳播。每個環節都有各自的特點,對應課程的側重點也不同。
記者梳理發現,電競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覆蓋電競技術(數據分析等)、賽事活動、體育醫療(電競康復等)、電競傳播(解説、節目策劃等)等多個方面,一般包括通識教育、專業理論和實踐三部分課程。核心內容涵蓋電競概論、電競場館和賽事運營管理、電競賽事直轉播、電競節目製作、電競媒介等。
截取自首都體育學院2022年報考指南
在通識教育部分,數學、邏輯學、社會學等課程都被囊括在內。中國傳媒大學數娛專業2018級學生洪天闊坦言,一開始也不太理解為什麼這樣排課,但學下來以後發現,這些課程與專業息息相關。“線性代數是游戲開發的重要基礎,邏輯貫穿內容設計,社會學、人類學等課程可以開拓思維,提升表達。”
作為最早開設電競相關專業的高校之一,中國傳媒大學將數娛專業一部分課程圍繞游戲內容展開,包括游戲設計、游戲數據分析、游戲心理學等;另一部分則針對電競賽事運營和策劃管理。“我們也和其他院係合作,比如與播音主持專業聯合開設電競解説課程。”張兆弓説。
就讀於上海體育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電競解説方向的楊雲皓告訴記者,大一大二期間,需要完成播音、舞&表演、新聞學、藝術學等基礎課程,打好播音主持專業的基本功。大三之後,開始接受系統化的電競相關課程。
“學校會外聘電競行業的資深從業者、職業選手給我們上課,分享行業最新動態,具體指導實踐。”楊雲皓説。
畢業生從業方向
據了解,中國傳媒大學數娛專業前兩屆畢業生,一半簽約了游戲研發相關崗位,也有人入職體育賽事公司、運營與傳播公司。上海體育學院電競解説專業首屆畢業生多數從事電競解説和相關崗位。
上海體育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負責人朱俊河認為,目前游戲策劃、動畫創作等上游行業崗位需求較大,行業內對頂尖人才的需求度很高。
成都體育學院電競課程講師彭濼説,大家往往對電競選手更加熟悉,但選手之外,還需要很多人支撐一場賽事舉辦,各環節都需要專業人才。
5月31日,市民和電競愛好者在杭州電競中心主競賽場館觀看電競比賽。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上海市電子競技運動協會秘書長朱沁沁認為,從廣義的電競行業來講,市場人員需求度依然很高。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中國電競市場規模呈上升趨勢,預計2022年達1843.3億元。
2019年,人社部將“電子競技運營師”和“電子競技員”列為新職業,分別被定義為“在電競産業從事活動組織及內容運營的人員”和“從事不同類型電子競技項目比賽、陪練、體驗及活動表演的人員”。
人社部2019年發布的電子競技運營師和電子競技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指出,目前只有不到15%的電子競技崗位處於人力飽和狀態。
多家機構聯合發布的電子競技産業崗位種類的調研報告圖表顯示,電競産業崗位種類超過100種,涉及賽事、傳播、職能和衍生等類別。
彭濼認為,這幾年一些文創、設計公司也和電競行業有所交集,電競專業畢業生求職不一定非要局限在電競領域。
朱沁沁等專家&&,電競行業更新迭代快,從業者也需要及時學習新的知識和內容,不斷適應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