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擔當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秀品質。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就是一所以“鄉村振興”為使命擔當的高職院校。
邁入新時代,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開啟加速跑,2020年以卓越的辦學成績與人才培養質量成功入選國家“雙高計劃”(A類)建設單位,顯著成績背後是學校對使命的擔當和對特色的堅守。
一路走來,學校緊扣“農”字,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不斷探索集價值塑造、知識引領和能力培養於一體的立德樹人新途徑,巧妙地打造以“紅”——新中國的底色、老區的亮色,“綠”——行業的特色、學校的本色,“紅”“綠”交融“大思政”體系,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度融入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培養了一批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農人,為職業院校踐行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樹立了優秀的先行示範,“紅+綠”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亮麗顏色。
課程育人:唱響紅色旋律,做好綠色文章
學校充分利用當地紅色資源,高舉紅色旗幟、建設紅色課程、傳承紅色基因;堅守農業特色、貫徹綠色理念、堅持綠色發展,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唱響紅色旋律 做好綠色文章”的“紅+綠”思政課。學校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科學實施思政課程建設“領航行動”、課程思政建設“揚帆行動”和思政課教師隊伍“舵手行動”,既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作用,打造“金課”,提升吸引力,同時也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充分挖掘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交相輝映。
在辦好3門思政必修課的基礎上,建設“大國三農”“農業文明”“農耕文化”等思政選修課,依託專業産業優勢,將思政課堂移到“綠色”田間,將“鄉村振興”“數字農業”“綠色發展”等內容融入思政課程教學,與專業課程一起,融匯專業素養與職業精神。“紅”“綠”交融,不僅讓課堂鮮活起來、讓思想鮮活起來,更讓教育鮮活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隨着學校“黨史學習教育展覽館”的揭牌,又為思政課程建設提供新的教育&&,為校園文化營造增添新的紅色底蘊。
實踐育人:傳承紅色精神,助力綠色鄉村
學校堅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揮好、把紅色精神傳承好”的原則,拓展實踐教學&&,把學生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實習實訓、創新創業延伸至農業産業一線和農村基層,讓綠色理念進學習、進頭腦、進責任,創新構建“基地化建設、項目化管理、課程化推進”的實踐育人體系。鼓勵師生在參與農業發展中發現問題,在服務鄉村振興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切實提高思政理論課的時效性和生動性。
持續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圍繞傳承紅色精神,深入開展“青年紅色築夢之旅”等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紅”“綠”交融,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新時代“三農”工作。
通過實踐,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斷增強。2019年以來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3項、省級學生技能競賽獎170余項;獲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金獎1項、省賽獎項15項。
文化育人:浸潤紅色情懷,服務綠色發展
長期以來,學校堅持“文化立校”理念,大力推進“鑄魂行動”,開展紅色情景劇展演等活動,深挖革命文化,講好紅色故事,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愛國情懷,鑄愛國之魂。
與此同時,積極推進校園文化與農業文化的共融共進,通過傳承農耕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特色校園“新禾育人文化”。建設農耕文化教育實踐基地、舉辦“全民飲茶日”,一組組系列教育活動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校園文化藝術節、讀書節,一項項富有特色的團學活動歷練着學生的實踐能力,拓展着學生的職業素質;開展“勞模進校園”等活動,一堂堂講座以精神文化提升學生的政治素質和價值理念;建設“綠色校園”,一處處校園景觀以物質文化濡染校園人文環境;打造農事教育體驗中心,構建技能大賽“校賽—省賽—國賽—世賽”四級體系,培養工匠精神。
一項項改革,辨證施治;一次次創新,碩果喜人。
學校先後獲得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省級文明校園、省教育宣傳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
“農業職業院校思政課‘紅’‘綠’融合式教學改革與創新”項目被省教育部門立項為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示範點項目,“基於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文化軟實力提升路徑研究”項目被立項為江蘇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課題。
一路走來,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滿懷以農為根、為農而生的信念與信心,以“紅”“綠”交融的“大思政”育人生動實踐,賦予地區農業蓬勃發展的朝氣。(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巫建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