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1/ 22 08:51:29
來源:中國婦女報

[職通車]拒絕“心理內耗”,學會放過自己

字體:

  嚴重的“心理內耗”,不但會影響我們做出有效判斷,還嚴重危害身心健康。一個人最大的內耗,就是“不放過自己”。這樣的人一般都屬于高度敏感的人,很在乎外界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學會接納自己,扔掉完美人設的標簽,是減少內耗的開始。年過半百,我們要學會列“不做清單”,把精力放在對的地方。其實,任何時候,我們都是自己心理痛苦的制造者,也是唯一的終結者。只有先愛自己,才能厚愛別人。

  最近女友因為工作陷入自我責備、自我否定的深淵,那天她對我説:“我有5天沒跟我老公説話了。”我直言不諱道:“你這是‘自己欺負自己’,是‘心理內耗’……”果然,女友第二天給我發私信説:“冬日午後,一邊吃軟軟的甜食,一邊讀你推薦的文章,決定慢慢成為一個善于遠離難題的人,跟自己和解。”

  多關注自己,隨時叫停“自己欺負自己”

  我推薦給女友讀的正是黎貝卡關于“自己欺負自己”的文章,她説:“我們確實很容易在自己沒注意到的情況下‘欺負’自己,對來自外界的打壓很敏感,對自己給自己施加的壓力沒有覺知。想得太多、跟自己的壞情緒作鬥爭,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老實説,我也一度陷入過這樣自我鬥爭的狀態,以前想做一個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後來想做個不給人帶來痛苦的人,都很難。或許,我們一直都太把關注點放在別人身上,當我們靜下來多關注自己的感受時,説不定事情會有意想不到的發展。”

  回望過去,我曾經也是一個“心理內耗”嚴重的人。記得多年前喜歡研究心理學的深圳女友,看著我手心裏密密麻麻的掌紋説:“你是一個‘心理內耗’很嚴重的人。”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心理內耗”一詞。

  仔細想,從小我就唯父母馬首是瞻,所做的一切都是要為父母爭光、得到師長的表揚;年輕時,領導、同事的一句話,我總能琢磨出“話外音”;每年回家探親那幾天,總怕錯過什麼——部門變動、單位改革……還有就是當家人沒有準時回家時,更是在心裏上演一幕幕想像的可怕劇情。

  記得一天傍晚7點多,下班到家後我發現沒帶鑰匙,打電話給老公始終沒人接。心想莫非他在家裏發生意外了?然後打電話給在學校的兒子,問他要不要報警。後來又跑到物業,問能不能撬門開鎖……我在越來越黑的夜裏胡思亂想了兩個多小時後,老公的電話終于來了,原來他在跟朋友談事手機調靜音了。還好這些年的學習修煉,讓我一直都在提醒自己:“打住!你想的事99.9%不會發生!”

  一個人最大的內耗,就是“不放過自己”

  很多人都有如此體驗:考試還沒開始,就總擔心自己考不過;工作稍有失誤,就徹夜輾轉難眠,擔心領導不認可;家人沒及時回復資訊,就開始胡思亂想;遇到事情需要選擇,就左右為難,糾結很長時間……當你陷入這樣的情緒之中,説明你正在經歷“心理內耗”。

  “心理內耗”是指一個人處于持續的內在衝突中,自我消耗。這就像心裏住著兩個小人在不斷打架,其實一直和自己打架的不是外界或他人,而正是那個高敏感、低自尊、完美主義傾向的自己。

  “心理內耗”的根本前提是,我們的注意力傾向是向內而非向外,是向虛而非向實。注意力是一種心理能量,當你把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上,就能事倍功半;可是當你孤注一擲把它用到自我責備上,就意味著內在衝突的“擦槍走火”。就如最近很火的一本心理咨詢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裏所説:“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的確,一個人最大的內耗,就是“不放過自己”。這樣的人一般都屬于高度敏感的人,很在乎外界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有時別人隨口一句話都能暗自揣測很久,多維度解讀,越想越多,整個人陷入毫無意義的瞎想之中,拼命跟自己過不去。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也總是反思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有哪句話説得有問題、別人會如何評價自己,甚至會因為這些“自以為是”的想法而焦慮不安。

  總是“想多了”的高敏感型人,會給自己制定很高的標準,凡事力求完美,以至于對待自己太過苛刻。而高標準往往又跟低自尊緊密相連,一旦發現自己的缺點不足,就很容易産生自責或自卑的情緒。而嚴重的“心理內耗”,不但會影響我們做出有效判斷,還嚴重危害身心健康。

  學會接納自己,扔掉完美人設的標簽,是減少內耗的開始。

  學會列“不做清單”,把精力用在對的地方

  “我們能成功,不是因為我們善于解決難題,而是因為我們善于遠離難題,我們只是找簡單的事做。”當我看到巴菲特的“黃金副手”查理·芒格這句話時,深以為然。

  最近一次跟女友吃飯時,她説:“你這個人就是,自己感興趣、擅長的事情就做,否則就逃避。”結果從飯桌到回家的路上,我反覆琢磨“逃避”這個評價,這意味著我沒有進步空間了?我喜歡待在舒適區?還好這些年的自我修煉,可以讓我在自責之路上隨時叫停。

  于是我開始心理反擊。女友屬于“迎著困難上”一族,比如她養花,買了一盆劍蘭養死了,她會再買一盆,上網查資料總結經驗;如果再死,她還會買,直到養活為止。而我確實是另外一種人,買花不僅要好看,更要好養。再比如炒股,我基本就是聽親朋好友中行家的推薦,買完就放著做長線投資。而女友前幾年買書、聽課,努力研究經濟形勢,在股市天天練手。結果幾年下來,我這個股市小白“有賺不賠”,她不得不感嘆:“還是你運氣好,我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記得曾看過兩句話,可以送給“心理內耗”嚴重的朋友。“要學會放過自己,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畢竟不是人民幣,怎麼可能讓大家都喜歡呢。”的確,年輕時,我們要善于列“必做清單”,勇于挑戰自我;而年過半百,我們則要學會列“不做清單”,把精力放在對的地方。

  巴菲特就有典型的“不做事項清單”,他曾説過,有些領域是堅決不投資的,因為這個領域他控制不了。其實,人生要持盈保泰,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不做事項清單”,避免消耗太多自己的注意力。當你列出一張“不做事項清單”,也就是——把最好的時光留給了最愛的事情。這樣無論處于哪個年紀,我們都可以選擇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實,任何時候,我們都是自己心理痛苦的制造者,也是唯一的終結者。只有先愛自己,才能厚愛別人。(胡楊)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11455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