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博士進入中小學當老師的新聞衝上“熱搜”。有人覺得博士到中小學任教是一種人才浪費,有人覺得中小學也需要高學歷人才。對此,專家&&,教育的複雜性遠遠高於其他很多行業,需要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參與;高學歷人才進入基礎教育行列能促進教育發展提質。但是,學校在招聘時不能“唯學歷論”,而是應該綜合考慮應聘者的能力、品德等各方面因素。
■現象
中小學教師都得碩士及以上學歷
進入招聘旺季,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出現在中小學校園應聘者行列中,其中不乏清華、北大等名校的碩士、博士研究生。
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大多數中小學,“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幾乎是教師入職的基本“門檻”。比如:北京八中10月底剛剛發布的招聘公告中,在“學歷條件”一欄,對應屆畢業生和在職教師及社會人員的要求均為“碩士及以上”;北大附小招聘語文、數學、體育教師各1名,任職條件明確“2022年應屆碩士畢業生及以上學歷”;海淀外國語教育集團對學科教師要求“具備全日制院校(師範類)本科及以上學歷,有普通話等級證和相應教師資格證”,明確“研究生、博士生優先”。
各中小學公開的教師信息中,博士學歷的教師也不在少數。比如:北京市一零一中學具有博士、碩士學歷教職工100餘人,其中不少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名校。
“博士老師”的工作有什麼不一樣嗎?記者採訪了兩名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中小學老師。
李毅:“當老師最重要的是責任心”
職務:北京二中經開區學校一年級教師
學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
一個紙杯,一點泡泡水,一起吹出“泡泡龍”認識無處不在的空氣;幾塊彩色黏土,捏成小球,將“原子”組合成“分子”;通過蠟燭的燃燒,觀察氧氣在空氣中的含量……在李毅的課堂上,孩子們的驚嘆聲、歡笑聲溢出課堂,孩子們在玩樂中把對科學的好奇心裝進了心裏。
今年9月,北京二中經開區學校開學,迎來首批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李毅加入這所新學校主要承擔行政管理工作,但她又不捨得課堂,便在一年級的課後服務時間裏開設了《科學小實驗》課堂,豐富學生的課後服務選擇。
2010年,李毅博士畢業成為教師,教過高中數學、高中化學,教小學一年級還是頭一回。在她看來,與高中比起來,小學的教學難度一點兒也不低。“教高中生,難的是講清楚知識的生成過程,分析清知識點的邏輯;但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你得讓課堂足夠有意思,讓孩子們能夠坐得住。”
幾個月過去,李毅開始慢慢摸出了一些小門道,課堂要多提供互動體驗;使用小紅花、小貼紙作為獎勵,引導孩子們自覺維護好課堂秩序;在語言上,也要與低齡段的孩子實現同頻。
簡單的玩樂背後有巧思。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李毅在玩樂中注入了很多知識點。比如,她將高中階段的原子、分子知識提前介紹給一年級的孩子。“不能小瞧孩子的理解力。”李毅説,很多面向低幼兒童的繪本中,已經有相關知識的滲透,只要方法得當,小孩子也能聽得懂。當然,這些知識都經過了她的“降難度”處理:用黏土搓一個小球是氧原子,兩個球粘到一起組成一個氧氣分子;通過氧氣再拓展到氮氣,帶領學生進行知識點的遷移。
一節實驗課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學科的知識,李毅還努力將其他學科的知識納入其中。比如,觀察蠟燭在密閉空間的燃燒,在引導學生認識氧氣在空氣中含量時,她也會引入分數的概念。
感受:博士經歷成為教學資源
在李毅看來,博士得到的系統學術訓練、培養的學術研究態度,都成為了自己的教學資源。“孩子們想要做科學家,我會告訴孩子們做科學家需要一份執着的心、堅忍的意志和品質,在研究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孩子們也更有共鳴。”
從教這麼多年,李毅越來越覺得,作為教師,學歷不是最重要的,責任心才是。秉承着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品格,她一直在路上。